“小农水”系渠、塘、堰、泵、池五类水利工程的简称,是中央狠抓水利设施建设,坚持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政府激励奖补为手段,农民投工投劳为主体,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小农水工程建设从施工队队伍的确定,由县小农水办公室统一公开发布建设公告,公告期结束后进行公开报名,采取随机抽取方式,在资格审查合格中的施工队伍中由项目业主村民委员会主持,项目村“三个小组”成员及群众代表、县公证处、项目乡镇人民政府、县水务局、县财政局的纪委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现场监督,随机抽取定点报名项目村的施工单位,到确定施工单位后,由项目所在村村民委员会(用水户协会)与施工队伍签订合同并进行公示。
项目业主村成立的“协调领导小组、质量监督小组、理财小组”三个小组,其成员严格按“一事一议”程序产生5—7名以上的认真负责的村民代表、农民“土专家”和党员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在工地现场,随处可见村三个小组和村两委及监委会成员、项目乡镇负责人员、财政和水利的工程技术及质量检测人员的身影。小农水项目建设的渠道、山坪塘、石河堰、泵站、蓄水池等水利工程保质保量按期顺利进行。
实行工程建设质量、进度的全县通报制,由县小农水办公室进行通报,建立“政府监控、行业监管、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群众监督”的五级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了各部门联动、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紧密协调配合的完整小农水建设体系。
2013年小农水专项项目区建设主要任务为新建渠道86.15m,整治渠道64.8km,整治山坪塘53座,整治石河堰10处,改造泵站3处,新建蓄水池53口。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了六个结合,小农水项目与优质万亩良田、新品种基地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休闲、观光农业产业相结合;与产村相融相结合;项目布局与土地小集中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专项项目可实现效益为新增旱涝保收面积2.02万亩,新增灌溉面积0.9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7万亩,新增补灌面积0.054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33.49万方,新增节水能力382.82万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0万公斤,新增经济作物产值336.8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142.3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