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改革涉农资金投入:多渠道进水一龙头放水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13-12-29
浏览:1242
字号:
A+
A
A-

 

     2013年12月中旬,在山东省莱芜市杨庄镇,镇党委书记张明会告诉记者:“2013年年初,杨庄镇被列为省涉农资金整合试点镇,根据上级要求,规划了4.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确定整合产业发展、节水灌溉、社会化服务、小农水治理、村庄整治等5项涉农资金,投入概算1亿元。现在项目正在实施中。”

     谈起涉农资金整合投入,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说:“根据国务院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省政府确定在莱芜市进行涉农资金整合投入试点,通过‘省级设计'与基层实施相结合,创新财政管理方式,转变财政支农方式,推动涉农部门协调配合,促进涉农投入联动融合,放大投入效应,推动农村发展。”

     在莱芜试点中,2013年省级确定整合37项专项资金,计划安排3.97亿元,实际到位4.37亿元,实施现代农业、生态观光走廊、生态文明乡村治理等项目21个。

   省级设计:破解涉农投入“分散现象”的新探索

     近年来,山东三农投入不断加大,2012年省财政三农投入达2260亿元,对农业农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在涉农资金投入上“多头管理、缺乏统筹、分头下达”,“分散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用发挥。

     “如何整合涉农资金投入,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农民需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项目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课题。为了改变涉农投入‘分散现象',近几年山东在省级涉农资金安排上已经进行了一些整合探索。”省财政厅厅长于国安介绍,将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的4项资金整合为1个“农业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将省级16项水利资金整合为“五大水利工程专项资金”;将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奖补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实行捆绑安排;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实行统筹安排。

     于国安坦言,过去的探索多是省级层面同类资金的整合,涉及部门不多,份额也不大,比较容易进行。但是,如果扩大整合投入的规模,必须推进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涉农资金整合,把省、市、县涉农资金集中起来,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

     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初山东省政府确定由省财政厅牵头,协调省级涉农部门,与莱芜市政府联动,进行涉农资金整合投入试点。由于涉农资金整合是一项新探索,触及到部门利益、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传统习惯等深层次问题,所以必须进行“省级设计”,实行“省级主导、财政统筹,上下联动、市县落实”。

   财政统筹:明确资金整合投入的原则和机制

     在寨里镇薛埠村,村党支部书记薛学报说:“2013年,上级给我们村安排了涉农资金整合项目,8月份开始干,投入了180多万元,省里支持了60万元,市里拿了40万元,区里和镇上支持了56万元,村里富裕户捐了十几万元,投工折算了一些,对道路、绿化、路灯和广场进行了整治。”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国健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整合试点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实现‘投入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放大涉农投入效应;提出了‘政府主导、财政统筹,省级设计、政策引导,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农民主体、市场运行'的推进机制,确定了整合投入的范围、规模、用途和方式;制定了配套的鼓励政策措施,省政府在莱芜召开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推进会议,组织实施落实。”

     据介绍,在整合范围上,除了具有特定地域、特定对象、特定要求的专项资金,对省财政安排和中央下达的涉农资金,只要符合现行原则要求,全部纳入整合试点的范围。经过省市对接测算,共有37项涉农资金纳入了整合范畴。

     省财政厅农村综改办主任李学春介绍:“整合资金的用途,重点围绕涉农‘大产业、大项目、大工程',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粮食千亿斤生产能力建设、农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扶贫开发建设、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民生改善等。”

     据了解,在整合方式上,通俗的说法就是“共同挖坑、分别栽树”。坚持“统筹规划、分工实施、优势互补、各记其功”,通过“资金整合、资源整合和工作整合”,搭建主导产业平台、优势区域平台和重点项目平台,实行“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

     莱芜市财政局局长王凌介绍:“省里对莱芜‘切块下达'了控制指标,注明涉农资金专项名称和数额。由莱芜根据《试点意见》、《建设规划》、控制指标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具体项目,申报项目资金,由省财政厅和有关部门审查后下达实施。”

   市县落实:着力解决规划、投入和主体“三个关键”

     在雪野镇小楼村修路现场,镇长邹振儒介绍:“小楼村、酉坡村被列为生态农业观光走廊项目,规划区域2500亩,对路水田林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工期2年;投入概算1亿元,省市区三级财政整合投入约占15%。”

     莱芜市市长王磊介绍:“根据省里涉农资金整合试点要求,市政府制定了《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意见》及《整合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市区协调、落实资金、制定规划、同步推进'的涉农资金整合投入的‘市级设计'策略,重点落实了建设规划、整合投入、实施主体‘三个关键'。”

     为了突出规划引领,市里编制了《建设规划》,确定以“两区四镇37个项目”作为整合投入的载体。将杨庄镇和寨里镇确定为现代农业区,将雪野镇和大王庄镇确定为生态观光农业区;四个镇分别规划设计了一些体量较大、内涵较多、带动能力较强的项目,以便于政策和资金都能往里“装”;实行“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协力打造示范亮点。

     为了搞好资金整合,莱芜市探索了“三条”整合路径。一是归并整合。从预算编制环节入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资金进行归并,将37项涉农资金归并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社会管理“五类资金”,由试点镇按类选报项目,在项目申报上进行整合。二是引导整合。探索“政银企”合作机制,与建设银行和莱商银行合作,由涉农资金作担保,由农投公司统借统还,放大涉农资金整合投入效应,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向试点片区。三是平台整合。以两个片区的重点产业和项目为平台,引导强农政策和涉农资金集中投放、捆绑使用。

     “为了确保整合投入效果,莱芜市依托和培育了‘三类'实施主体。”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狄杰友说,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参与项目建设。二是经营性开发主体。探索建立土地开发公司,承担山区开发、农田整治等;建立现代农业开发公司,解决农业融资难题;建立镇村建设公司,承担镇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等。三是村级建设主体。提高村级“一事一议”奖补,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水利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1408亿元,继续保持较高水平,72%投向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中小河流治理等民生水利领域。

   突破防洪薄弱环节

     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安沙镇龙华水库今年完成了除险加固任务。长沙县水务局建管中心副主任张磊华说,这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水库除险加固后,消除了防洪安全隐患,同时增加了蓄水量,灌溉受益面积将从400亩扩大到600亩。

     水利部建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0年底,我国小型水库占水库总数95%以上。这些水库绝大多数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积病成险,成了防洪的薄弱环节,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迫切需要消除这些隐患,筑牢安全"大坝"。

     按照规划,今年我国完成了部分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标任务,加快实施了22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长期制约我国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的水库病险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

     我国还加大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力度,以降低灾害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目前,中央财政已累计下发补助资金122.38亿元,各地共落实地方建设配套资金37.25亿元,全面启动了2058个县的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截至2013年11月底,已有1866个县基本完成了建设任务。

     已完成的非工程措施,在防汛抗洪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效益。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以来共发布了6.7万次山洪灾害预警,利用监测预警平台向约227万防汛责任人员发送预警短信2750多万条,启动预警广播13.8万次,转移危险区群众超过703万人次,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高连瑞刚给麦田浇上越冬水。"现在浇地,一张IC卡,一条输水带就解决问题了。"老高说,灌溉条件的改善,让他不用再为水源发愁,浇地省时省力,庄稼收成更有保障。

     农田水利,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一头连着百姓生计。今年,我国遭受了"南旱北涝"的双重考验,更加凸显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水利部农水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我国对211处大型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设,项目完成后,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4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72万亩。

     通过改造,湖南省大型灌区保灌面积由改造前的450万亩增加到632.7万亩,保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由改造前的66%提高到84.4%。今年夏天,当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来袭时,灌区外作物缺水枯黄,灌区内的稻田却安然生长。

     旱,是一时的考验,但从长期看,我国则面临缺水的困扰。要继续保持粮食丰产,必须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农水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我国分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强劲。东北节水增粮行动扎实推进;西北缺水地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投入力度加大、发展速度加快;长江     中下游水稻种植区、东部和西南一些地区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积极性普遍增强,预计全年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

   保障农村饮水用电

     四川省米易县白马镇的王正友正在家里忙着准备午饭。打开水龙头,涌出的山泉水透着清澈。"以前吃水靠打井,肩挑背驮,现在通自来水了,特别方便。"王正友说。

     今年,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这项民心工程推进力度更大了。据水利部统计,截至12月底,全国已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341亿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9906处、分散供水工程40085处,全面完成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年度建设任务。

     另外,今年我国全力推进"民生、平安、绿色、和谐"水电建设,新增装机200多万千瓦。新开工新农村电气化建设项目182个,全面实施增效扩容改造,4100多座电站将在2013年至2015年期间得到全面改造。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新开工项目29个,在建项目达126个。农村居民告别砍柴烧火的炊事习惯,过上了现代、文明、健康的新生活。

     总之,一年来的民生水利实践,使更多群众获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信息来源:中国节水灌溉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