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关于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四川水利系统把握形势机遇,积极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当前,我省正持续开展乡村水务百县建设行动,启动乡村水务百乡百村建设行动,从县、乡、村三个层面积极“探路”,为协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罗珑 王新 (图片由眉山市东坡区水利局提供)
4月上旬,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育秧田里的秧苗长势良好、绿意盎然,田野里渠系纵横、水流潺潺,不断为周边数千亩高标准农田输送充沛的农业灌溉用水。
“面对前年和去年的夏季旱情,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水稻亩均单产超过1400斤!”永丰村一位村干部说,这份沉甸甸的收成,除了源自现代化的“耕、种、管、收”,还得益于灌溉用水的保障。
2021年,东坡区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3年多来,当地紧抓试点机遇,围绕乡村水务、农业灌溉、水库及渠系、水美新村四大板块,扎实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近日,在东坡区崇礼镇“蟆颐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工程车等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加紧进行混凝土边坡浇筑施工,一派繁忙景象。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约10844万元,建设内容包括整治引水渠、中干渠及16条支渠,总长37.42千米,将为7万余亩农田提供更稳定、更高效的用水保障。
东坡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以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为重点,着力解决民生水利问题,大力开展水利工程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蟆颐堰灌区2023—2025年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扎实推进,正是近年来东坡区扎实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在健全水库和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方面,东坡区深化水库及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成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通过创建“专业化管理+物业化养护”相结合的管养新模式,对全区小型水库绿化、水面清洁、设备养护等进行物业式清单管理。
2021年—2023年,东坡区小型水库维修养护总投资1091.51万元,主要对全区小型水库开展主体工程维修养护、观测设施维修养护、库区水面清洁、闸门维修养护、启闭机维修养护等日常维修养护工作,资金到位率100%、完成率100%。
东坡区相关水利工作经验、成效受到关注。2023年4月,水利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东坡区入选,并作为试点县(区)代表在水利部召开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补齐农村供水短板 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2021年—2023年,东坡区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突出管理、完善机制,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原则,补齐工程建设短板,压实各级农村供水工程管理责任,进一步提升全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能力。
“以前,我们村喝的是井水,现在喝上了源自青衣江的自来水。”近日,东坡区三苏镇济光村村民董晓梅说。
济光村紧邻东坡水厂,是“引青入东”工程建成后的直接受益者。作为市、区两级民生工程,“引青入东”一期工程于2020年12月底完工,二期工程于2022年1月全部建成。据东坡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工程建成东坡水厂至甘眉工业园区段和南北环线3条主供水管,水厂新增供水规模5万立方米,并取缔原有8座农村供水集中站,岷江以西46万名农村群众真正实现从“吃上水”到“吃好水”。
据了解,通过乡村水务建设,东坡区瞄准高效高质生产、智能化检测管理、安全稳定运行的目标,大力实施农村供水管网建设、自来水入户安装工程,补齐农村供水短板。与2020年相比,2023年东坡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89.92%提升至96.6%,农村规模化供水率由95.55%提升至99.5%,出厂水水质合格率由75%提升至100%。
东坡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围绕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以规划为龙头,按照“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持续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建设,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水利支撑。
仪陇县秀水长滩水利风景区。
□陈俊宏 王姣 (图片由仪陇县水务局提供)
南充市仪陇县地处秦巴山脉干旱走廊,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不到全省的两成,是四川水资源贫乏县之一。此外,县域内骨干水利工程欠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群众生产生活的期待和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
2021年,水利厅提出推进“新农水”建设,以乡村水务为突破口,协同推进水库及渠系、农业灌溉、水美新村工作。仪陇县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后,一场农村水利的深刻变革在仪陇大地开启。
全域供水 破解农村饮水难
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接满水壶后,又赶紧关上。“通上自来水不容易,还得节约用水。”仪陇县铜鼓乡凌云山村村民刘征权说。
铜鼓乡凌云山村位于仪陇西部,海拔600米左右,是一个典型的旱山村。“每年11月至次年5月,全村人饮工程水井会出现短暂性缺水。”凌云山村党支部书记刘炳良说。
像凌云山村这样的村,过去在仪陇县不是少数。“2021年,仪陇入选全省第一批乡村水务试点县。这是个机遇,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破解农村饮水用水难题。”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此,仪陇县加快构建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针对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利用不足、农村水利供需矛盾凸显等水利发展瓶颈,按照“用大水源、建大水厂、布大管网”模式,持续完善“一江三库供四片”城乡一体化供水格局,深入推进全域供水。
在这个过程中,仪陇县水务局会同县属国有企业联合组建乡村水务建设平台公司,主要从事农村自来水的供应及销售,涉水项目的投资、建设、运维、管理及开发,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域供水保障工作,积极破除水利建设资金短板。
“有了平台公司,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五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建设全过程管理。此外,当地还制定出台《仪陇县水利行业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监管范围、监管责任、监管程序和方式,厘清职责边界,压实责任分工。
截至2023年底,仪陇县已累计建成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73处,全县自来水普及率已达到90.22%以上,规模化供水率达到83.81%以上,逐步构建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供水的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两手发力” 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柑橘能丰收,要感谢水务部门提前把村里的踊跃水库整治好了,让柑橘树安全度过去年夏旱。”谈起这两年果园的柑橘丰收,双胜镇果园村柑橘产业园负责人说。
2021年,仪陇县水务局考虑到果园村灌溉用水实际,启动了踊跃水库整治工程,在应对旱情时充分发挥了灌溉效益。
“我们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同时,也在协同推进农业灌溉、水库与渠道运行管理以及水美新村等板块的建设。”仪陇县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乡村水务作为水利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加强政企合作,坚持“两手发力”,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市场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一盘棋”推进格局。
例如,针对由平台公司承建的水利工程,实施“投、建、管、运”一体化机制,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实施,鼓励发展涉水延伸产业,承担工程维修养护,有效避免了建设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一致、项目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针对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构建“1161”监管责任体系(即“全局一盘棋”,在五大片区分别由1名党组成员牵头、1名技术骨干负总责、6名技术员蹲点指导、1名质量安全员抽查监管),专人负责协调问题矛盾、督促问题整改,实现项目高质快速推进。
仪陇县委、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仪陇将持续围绕四川水利高质量发展“3226”总体工作思路,不断深化乡村水务建设内涵,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构建完备的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绵阳市安州区白河水厂。
□王泽佳 (图片由绵阳市安州区水利局提供)
“家里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不用担心出现井水干涸的情况了!”近日,看着家里水龙头流出清澈的自来水,绵阳市安州区花 镇龙游村村民周立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用的是井水,存贮在小水塔里,取水全靠手动抽水,水量少、水压低,用水不方便。”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和规模化发展,通过“三点三线”统筹规划建设,力争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2023年,安州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区),一场新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攻坚”正在扎实推进中。
“三点三线”方案 统筹构建农村供水大格局
安州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处龙门山中段与成都平原接壤地带,全区土地面积1181.14平方公里,由于地处龙门山脉中段,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村饮水安全面临严峻考验。
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原有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年份久远、标准低,供水保障率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类用水量增加,导致供水保障率下降等问题突出。
如何破解农村群众饮水难题?“十四五”期间,特别是入选第三批全省乡村水务示范县(区)后,安州区针对全区农村供水的难点、堵点,开展“三点三线”统筹规划建设。目前,安州区以高川供水站、沸水供水站、千佛供水站为“三点”,以白水湖供水工程、罗浮山自来水厂、河东水厂为“三线”,通过设立加压站和分水节点等方式,利用管网联接,在全区范围内形成树状管网,逐步实现全区供水“同网、同质、同价”。
“待工程全部建成投运后,安州区将形成‘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备用水源’的供水体系,努力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确保全区44万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截至2023年12月底,安州区已完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5处,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供水率已分别达到93%和66%。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不仅吃上了自来水,更吃上了安全、卫生、健康的优质水。
破解建管难题 加快工程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如何保障资金来源?安州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的这场“硬仗”中,安州区积极拓展筹资渠道,努力确保地方配套资金与各类补助资金同步到位,科学有效破解资金筹措难题,通过实行公司化运作,推行融资、争取专项债券和财政资金等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完善资金保障。
近三年来,安州区共落实各类资金8亿余元,实施白河供水工程、白河供水配套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供水提升等项目,新建成1座供水厂、改扩建4座规模化供水厂,新建供水干支管网1254千米,新增日供水能力4万吨,大大提高了全区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建好农村供水工程后,如何确保工程高效运营?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将饮水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同步研究、同步推进。与此同时,全面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的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健全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和运行管理经费“三项制度”。
安州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到“十四五”末,全区将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水平,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规模化供水服务人口达到90%,全区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水利保障。
邛海是西昌市的重要水源地。
□万安民 乃古子沙 (图片由西昌市水利局提供)
春暖花开时节,在凉山州西昌市礼州镇新星村聚居点,一排排乡村别墅式楼房依山势而建,白墙青瓦,错落有致,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水压稳、水质好!聚居点对供水管网也进行了提升改造,家里用水更方便了!”村民池云才拧开自家厨房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哗哗流出。
2023年,西昌市正式成为全省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与此同时,西昌市“农村土坯房大砖房改造三年攻坚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抓好作为基础配套的水网建设,西昌市在新建聚居点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供排净治一体化。
推进全域供水 建设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
西昌市共有25个乡镇(街道),农村人口约32万、城镇人口65万。按各行政村所辖自然地理位置划分为高山地区(海拔2000米以上)、二半山区(海拔1650米至2000米)、安宁河谷和邛海湖盆地区(海拔1650米以下)三大类。
开展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西昌市有较好基础。
据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十一五”“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中央、省、州资金实施饮水安全项目,新建各类规模不等的集中供水站108处、分散式供水工程510处。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1亿元,已基本解决全市农村村民28万人饮水难的问题。
农村供水成效显著,又为何积极开展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
“实施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之前,尽管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0%,农村水质达标率90%,但农村自来水规模化供水率仅为53%。”上述负责人表示,相比小型供水设施,大水厂水源充足、水质有保障,因此规模化供水是解决农村居民各类饮水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第三批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过程中,西昌市通过全面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供水向乡、村延伸,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与自来水厂管网连通整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质提效,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和供水保证率,全面改善城乡饮水条件。
根据《西昌市乡村水务工作方案》部署,到2025年底,全市逐步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提升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在92%以上,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达到70%,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率达到98%以上,工程规范化管理达标率100%。
坚持因地制宜 深化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改革
“受自然条件、发展基础等方面的制约,西昌市县域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难点与堵点,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首先看发展思路。西昌市按照“制水能力、输水能力、管网同步”的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各水厂的制水能力,按照“先解决重大项目集中聚居点,后解决分散居住点;先解决场镇周边,后解决偏远地带;先解决河谷地区、再解决二半山区、后解决高山区”的思路分类施策。例如,在安宁河谷地区的中心镇、中心村,由大型水厂规模化集中解决。而在二半山区的行政村、自然村,对不能通过大型水厂规模化集中解决的,采取对原有供水厂(站)升级改造,进行小规模集中供水,配备净化设施设备,并结合西昌市大砖房、土坯房改造工作逐步完善。
针对过去供水设施实际运营中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建设管理不规范以及运营维护不到位等问题,西昌市创新建设机制,打破单一水利项目分散建设模式,依托市级乡村水务平台公司,集中承担行政区域内政府性水利工程管理,将灌区、水库、供水站等可融资资产交由平台公司管理。
此外,通过创新管护机制,逐步将供水站、水库完善相关程序后按“管理运行分离”或“管养分离”的办法,移交给平台公司运营维护,逐步建立起水库、河湖养护专业化、社会化、物业化运维机制。
“我们将努力通过三年示范建设,建立农村水利‘投、建、管、运、服’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助力城乡融合发展,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贡献力量。”西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