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样本(省深改办典型材料)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17
浏览:4406
字号:
A+
A
A-

作为四川省首批河湖公园建设试点单位之一,绵阳市仙海水利风景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充分利用山水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基础上,结合水利工程、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旅游休闲、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等功能,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修复、开发与保护并重、旅游富民等,推进旅游与生态、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水惠民生、水兴产业、水美乡村、水增活力“四大目标”,全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走出了一条保水富民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样板。

仙海湖全景.jpg 

仙海湖全景

目前,绵阳仙海已成为全省河湖公园建设试点的样板,2020年9月,国家水利部委托人民智库课题组深入仙海水利风景区,专题调研仙海打造全省河湖公园建设试点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家治理周刊》刊发出经验交流文章。近期,全省河湖公园建设试点现场会将在绵阳仙海召开,届时,国家水利部领导将到会指导,绵阳仙海河湖公园建设经验得到国家水利部的高度认可。

一、基本情况

云雾缭绕的仙海湖.jpg 

云雾缭绕的仙海湖

绵阳市仙海区成立于2003年6月,辖区总面积75平方公里,辖11个村(社区),总人口2.3万人,是以武都引水工程囤蓄水库——沉抗水库为核心建立的旅游开发园区。其中,核心区面积13.8km2,湖面分割出3大半岛及46个小半岛,湖岸半岛穿插构成63个峡湾景观,岸线长达45公里,是同等规模湖泊的三倍,湖区空气质量达到一类标准,水质常年达到二级地表水标准。经过多年努力,景区内已完成景观大道、亲水栈道、环湖自行车骑游道、仙海码头、神仙树、沿湖观景平台、迎宾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环湖路建设,区内二环路及交通内循环体系建设正在稳步推进,旅游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

二、经验做法

(一)强化工程治理,建设安全河湖

河湖联通项目.jpg 

河湖连通项目

沉抗水库库容1.03亿立方米,主要控灌武引涪梓干渠下段游仙、三台、盐亭、射洪等县区,在全力保障灌区面积49.31万亩的耕地灌溉及工业、人畜用水的前提下,我们注重整体性、协调性,加强江、河、湖、库水系联通,向省水利厅申报并批准了“河湖连通”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4979.19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7424万元,将4座水库(沉抗水库、回龙水库、丁字桥水库、劲松水库)、4条河流(长河堰、苏家沟、蔡家沟、芙蓉溪)和2条水渠(涪梓干渠、清洁支渠)连接贯通,形成水系内连外通的双循环格局。通过实施水土保持、河湖生态修复、病险水库整治加固和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措施,提高灌区水资源统筹调配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健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夯实了河湖公园的安全底线。

(二)注重环境保护,打造生态河湖

水质数据监测中心.jpg 

水质监测数据中心

始终践行“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仙海湖”的庄严承诺,加强仙海湖水质保护,禁止湖内肥水养鱼,在全湖建立了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和水质综合预警信息化管理平台,做到了对水体生态环境全天候、全覆盖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仙海湖西、北、南侧建设了3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污水管网50余公里,景区内所有污水全部通过专门管道进入污水管网,实现了规划区域内污水的全收集、全处理。仙海湖水质常年保持总体Ⅱ类以上,辖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300天以上。严格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中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六大任务”,实施库区生态恢复工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设生态廊道,保持生物多样性,景区陆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营造了“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良好生态环境,正在积极申报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先行示范区。

(三)注重文旅融合,塑造文化河湖

仙海端午龙舟赛.jpg 

仙海端午龙舟赛

围绕沉抗水库的优美生态环境,把文化旅游与水利工程利用紧密结合,将水文化与蜀道文化、沉香文化等属地文化融合,推进文化、体育与旅游相融互促,形成了以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推出“动静之间、感受仙海”文化品牌,常态化开展“月月有节庆”系列文化活动,承办中美划水对抗赛、环仙海湖半程马拉松赛、铁人三项挑战赛、环仙海湖自行车赛、绵阳(仙海)端午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赛事,彰现“运动仙海”特色。充分发挥水生态优势,引入全国桥牌基地、中国书协的书法创作基地、影视拍摄基地、学生科普实验基地等一大批文化科普项目相继落户仙海,倾力打造文化河湖。

(四)注重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开放河湖

仙海游船俱乐部.jpg 

仙海游船俱乐部

我们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以保护促发展”的原则,全面统筹河湖水域及其岸线综合利用,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景城一体的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由德国鲁格公司策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仙海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聘请西南科技大学完成了《河湖公园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规划及方案,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将河湖公园建设融入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积极打造运动仙海、生态仙海、文化仙海等特色品牌。现已引进北京首都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0亿元建设五星级酒店、风情商业街等低碳生态旅游项目,引进了锦烁酒店、铂金海岸酒店、七彩枫华生态旅游、东辰旅游康养综合体、仙海乌木文旅康养等主题文旅项目,进一步确立了仙海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定位,实现了新旧经济动能转移。目前,高端特色酒店群初具规模,首开集团旗下的喜来登五星级酒店将于年底运营。绵阳城市后花园的地位不断巩固,开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开放河湖深入人心。

(五)注重民生福祉改善,构造幸福河湖

游客水上娱乐健身.jpg 

游客水上娱乐健身

家庭医生免费体检上门服务.jpg 

家庭医生免费体检上门服务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5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17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82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8.6亿元,年接待游客267万人次,旅游收入5.4亿。对比建区初期,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增长22.6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4倍,公共财政收入增长44.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1倍,游客接待量增长28.6倍。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建区时的66:6:28调整为2019年的16.6:8.7:74.7,人均财力位列绵阳全市第一。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有能力改善民众生活质量,提升全区居民幸福指数。我们在全区范围内实行了村(居)民体检、孕产妇分娩全免费;建立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程资助体系,辖区内学生实行免费入学、免费午餐,新考入大学有学费资助,留守儿童寒暑假探望父母报销车船费等惠民措施,让全区民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做到了经济成果全民共享,河湖公园建设带动形成了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乡村。

三、工作特色

(一)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让河湖公园发展动力强劲

2003年,市委市政府将仙海区确立为我市唯一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正县级开发园区,与其他县市区和园区一样,赋予仙海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县级行政管理权,将仙海区管委会所在地沉抗镇划归仙海区管理,实行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区党工委、管委会与沉抗镇党委、人民政府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和县级行政管理权,负责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自开展河湖公园试点以来,仙海区党工委、管委会以河湖公园建设标准统揽地方政府、度假区及A级景区各项事业的建设发展,引领地方行政管理权及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发展和管理,一体化推进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之路,用发展的成就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彰显了政府主导河湖公园建设的强大优势。

(二)坚持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奠定发展基础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jpg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坚持用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自觉把生态文明纳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仙海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立以来,我们确立了以旅游度假为主导的开发园区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退二进三、优化一产”,痛下“杀”手,悉数迁出辖区内所有“环境不友好”企业。主动融入绵阳市“一核两翼、三区协同”战略布局,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影响辐射到全市,与游仙、梓潼等签订区域协同融合发展协议,整合优势资源,协同打造“三国古蜀道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三线记忆·革命激情”“乡村旅游环线”等文旅品牌,巩固了仙海国家水利风景区在绵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功能定位。

(三)坚持生态打底,让优美环境成就精品景区

每年仙海湖迎来百万游客水景观光.jpg 

每年仙海湖迎来百万游客水景观光

牢固树立保护水利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水利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历届党工委管委会班子坚持生态优先、错位竞争、差异发展,倾力打造“河湖仙海、生态仙海”,先后编制完成了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空间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生活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等建设规划,全区生态环境质量连年位居全市前列,成为河湖与城市交相辉映的生态宜居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