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田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县建设项目。
“十三五”以来,四川省本级财政累计投入农田水利资金119亿元,年均投入较“十二五”增加20%以上。在大刀阔斧的建设热潮中,我省突破了缺水引水、水患治水的单打一模式,通过山水林田路网以及扶贫搬迁的综合规划实施,以水为杠杆,开启了乡村致富奔康的引擎。
村民故事:新农村不是空房子
宣汉县毛坝镇位于该县与万源市的交界处,海拔900米的大堰滩村7组,小地名叫欢喜坪,但直到去年,该组45户农户只有2户用旋耕机,其余靠几十头耕牛,包括84岁的乔明朗老人,也得拖着做了胆结石手术的身体牵牛犁地。
“生产太落后,一点都不‘欢喜’。”毛坝镇水利站站长任小川介绍,去年当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坡改梯治理,农业终于进入机械化时代,耕牛也光荣卸任,卖得只剩2头了。
与生产一起改善的还有生活。通过易地搬迁和危房改建,乔明朗和其他村民一起住进了新房子。与其他水利站长不同的是,任小川还负责起路、网、电在建设改造中的联络作用。“没有配套,房子就是空壳子。”如今,村里新建了自来水供水站,改造了电网,牵来光纤看到了有线电视……
“当地由于住户少,路程远,上述工程摊在每人身上的成本非常高,单独做不划算。以农田水利建设吸附其他项目,打捆进行新村建设,当地公共设施面貌才为之一新。”县水务局农建股股长杨旭介绍。乔明朗老人特别提出,新“栽”下去的路灯是声控的,一跺脚就亮了,给眼神不济、腿脚不便的老人出行提供了方便。
企业心得:深耕沃土做长规划
“来我们青脆李园区玩,吃住不要钱!”四川松柏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饶猛的营销吸引了大众的好奇心。虽然树苗刚栽下,人们已经知道这片沉寂许久的大山要“搞大事情”了。
饶猛规划了从经果林到农旅再到康养的蓝图,让他信心满满的是当地产水配套服务。“刚开始树苗都是马驮上山的,如今生产便道已经硬化,农水建设紧跟产业布局。”
以3万亩农建综合示范区为载体,宣汉县整合水利、农业、扶贫等涉农资金2亿多元,同时,还吸引社会资金3000万元。通过新建渠道2490米、安装管网20095米、整治山平塘6口,实现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460亩,新增11.2万公斤粮食生产能力。
“为了改良土壤,蓝莓基地使用的是木屑加牛粪的松针土,前期每亩投入3万元。”双河镇副镇长罗兆兵介绍,“当初四川假日田园生态农业公司多方考察,到了这里,恰逢国家水保重点县的建设项目将土地整理了出来,他们感到非常适合,才有了这大手笔的投入。”
政策举措:目标导向整合资金
在旺苍等地山高坡陡的乡村,每平方公里水土治理成本高达40多万元。“要卖多少粮食才能赚回来?”有村民担忧。
打破行业、产业和行政界限,协同开展水网、路网、田网、林网“四网”配套建设,创新打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示范区,为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筑巢引凤,省农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与宣汉县同样采取 “协同治水”的还有苍溪县。县政府每年拿出200万元,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以奖代补,发挥项目资金 “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金融支持和社会参与为补充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全年累计投入各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达8.4亿元。
按照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全省累计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692个、1360万亩,带动发展“一村一品、一片一园”产业531万亩,实现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催生一批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实现近40万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进一步夯实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水利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