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走山区特色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平昌县2013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综述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14-06-24
浏览:949
字号:
A+
A
A-

初夏时节,笔者来到平昌县2013年度小农水重点县项目现场,条条整齐的渠道,清水流淌,整修一新宽敞的水塘,碧波荡漾,笔直的机耕道,伸入云间,漂亮的农家小楼,炊烟袅绕,好一派田园化的景象。“通过小农水建设,修建牛角坑水库泻巴支渠,把水库的水引到田间,望天田都变成了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江口镇大运村主任孙国强指着眼前的小农水工程及3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对笔者如是说。据了解,目前,该县2013年度5个乡(镇)18个村的小农水工程建设已全面完工,工程形象、质量优,得到了项目区群众和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平昌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县总人口107万人,但有效灌面仅为3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仅有22万亩。2013年,在实施第四批小农水重点县 (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的总体思路,“三不三议三自主”群众决策机制和“三网三水三注重”的建设管理机制,突出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依靠民力、集中民智、实现民利,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建成了高标准农田2.05万亩,形成了“田成方、渠相通、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江口片、高峰片、西兴片三大示范区。工程总投资8834.82万元,实现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1万亩,恢复灌面1.0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46万亩,新增补充灌溉面积0.0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1.38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40万公斤。

一、突出“三网建设”,提升发展基础

该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依托骨干水源工程,构建现代水网、渠网、路网、林网建设,以灌排工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水土资源配置能力和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对山水林田路池园村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彻底治理。

一是田网建设。我县针对山丘区特点,坚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中药材推广相结合,江口镇北沙、梅垭村发展中药材基地2560亩,大运村以路渠工程为骨架,调整田型3800亩,修建田间排灌渠16公里,新建整治耕道5公里,新建硬化田间作业道3.2公里,建设果蔬示范片3000亩。

二是渠网建设。把握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顶层设计的总体思路和科学内涵,按照“库为命脉水源、塘为骨干水源、池和田为补充水源”的定位,根据山区实际和项目区特点,合理布局水利工程,形成“库塘池田相通、路堰渠系配套、集雨节灌互补”的综合水利体系。农田以灌区模式规划治理,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统,全面提高灌区灌排设施配套水平,打造现代水网,完善配套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坚持“以水源工程为保障,以水网建设为重点,以平整土地为保障,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依托”的高标准农田建设。2013年,该县以牛角坑水库、友谊水库、群力水库灌区为重点水源,建设渠道110.85公里,构建现代渠网,提高灌区域内供水保障能力,实现了“多库串联、库塘串联、水系联网,优化调度配置水资源”的水网体系,为建设“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奠定了基础。

三是路网建设。根据深丘区地块分布特点,深入实地开展农田现状调查,掌握真实情况,以灌区为单元,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进行建设,实行水利、农业、国土、交通等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做到“路相通、渠成网、土壤肥、产量高”,基本实现田间道路化。2013年,全县整合水利、水保、农发、交通、国土、扶贫、林业、农业等涉农资金4280万元,在大运、北沙、梅垭、黄柳村等修建田间耕作道20.1公里。在大运村着力打造产村相融、生态文明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片3580亩,整治山平塘9口,建设田间灌溉渠16公里,种植优质水果1250亩,田间道路3.1公里,文明路5公里,实施风貌改造46户。

二、着力解决“三水”,提升发展活力

一是生产用水。随着小型水源工程的修建,打通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的瓶颈,项目区改善了农村原有的灌溉条件,促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优化耕作技术、耕作制度,对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挥重要的作用。如大运村通过项目实施,解决了用水困难,引进业主赵建华发展500亩福建蜜柚,将实现产值350万元。

二是生活用水。土垭乡玉龙村地处边远山梁上,是一个常年干旱缺水的地方,利用今春35万元小农水项目投资来整治梁上塘1口,新建15口蓄水池,将解决了该村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受到群众一致好评,群众一致认为小农水项目,特别是山平塘整治项目是一项利民、惠民的政策,对群众生活影响巨大,希望政府在今后能够争取到更多此类项目,为群众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三是水生态环境。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注重水系建设,有效拦蓄洪水,项目区内坡面水流得到有效利用,减轻了洪灾与水土流失以及对区域生态、植被的破坏等问题,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系数和供水保证率,保障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项目区内池、塘、堰星罗棋布,水体众多,美化了群众的居住环境,激发了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项目区95%以上的农户进行了农房风貌改造和“五改三建”,不少城郊结合部的农民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发展农家乐,促进了观光农业发展。

三、强化“三注重”,提升发展质量

一是注重实用。在项目建设中,切实把解决群众迫切需要的问题,放在首位,坚决不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不做表面文章,在渠道建设上,采用预制混凝土块取代了U型渠,达到了经久耐用,在山平塘改造中,溢洪道按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大坝结构按设计方案,结构坚固,同时充分运用新技术的运用,对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建设高效节水工程。

二是注重能用。该县根据项目区工程特点及病险原因,工程技术人员集中讨论制定最优整治方案。渠道建设,根据控制灌面和水源状况,确定断面的尺寸。旱片死角区域,则采用新建蓄水池,增加水源工程,达到工程能通用,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三是注重够用。该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遵循“够用”的原则,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发展可能和水量平平衡分析,科学确定工程措施和类型,做到工程上适宜,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建设不重复,工程不浪费。大运村依托牛角坑水库(中型水库)为灌溉水源,建设田间灌溉渠16.4公里,打通农业灌溉的“最后一公里”。

(王峰  唐峥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