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抢险阶段
一、灾区可能存在以下饮水安全问题
(1)供水设施损毁:停电,水源坍塌,供水建筑物倒塌,供水设施淹没,供水管网断裂;(2)水源泥砂含量增高;因尸体、食物腐烂、蚊蝇滋生、粪便、垃圾,污水横溢;化工厂有毒物质,受水浸泡,造成水源污染;(3)缸、桶、盆、碗等盛水器具,沾染病菌。
二、饮水安全保障措施
1、加强饮水安全重要性及常识宣传: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灾民及救灾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疾病传播,因此,应通过传单、手册、广播等方式,加强饮水安全重要性及常识宣传,提高灾民及救灾人员的饮水卫生意识。
饮水安全常识:(1)尽可能喝以下三种水:经过烧开的水、救灾指挥部发防的瓶装水或饮料、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贴有直饮水标识的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2)缸、桶、盆、碗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洗衣服、洗澡、洗菜等洗涤用水应采用经过消毒的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贴有饮用水标识的水;(3)不喝被污染的水,不用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4)有消毒味道的水是较安全的水,互相劝说、自觉接受;(5)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十分重要,劝说人们共同保护,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大小便。
2、尽快组织技术人员对灾区的供水水源及供水设施的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初步评价,以便制定应急及修复重建方案。
(1)尽快通过水质检测以及查看周围是否有污染源、水源损坏程度,落实哪些地表水、水井可以作为水源。尽快清除选为应急水源周围的污染物。
(2)尽快确定那些供水设施需要且可以应急恢复
3、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当前的饮水安全,也涉及到今后供水工程的恢复重建及饮水安全,因此,对能够保留以及今后需要采用的水源地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井周围50m范围内,地表水源沿岸30m范围内,禁止建厕所、牲畜圈,排放粪便、污水,倾倒垃圾,并设专人看管等。
(2)加强水源水质检测。污染严重的水源不能作为生活饮水水源。
4、根据受灾情况、供水设施破坏情况,及时制定应急方案:
(1)原有水源及供水设施暂时无法利用时,可临时运送瓶装水、桶装水。采用反渗透设备建临时净化水站,提供瓶装和桶装纯净水,规模最好不小于1m3/h。
(2)饮用水水源中应定期投加消毒粉剂。
(3)停电,可采用柴油发电机。
(4)原有供水设施损坏不严重时,可切断并关闭倒塌房屋的供水管,对原有供水供水管网进行修补、试压和冲洗消毒,尽快恢复供水。供水管网及水池的消毒水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
三、应急水处理技术与产品
1、高效饮用水消毒粉
包括单过硫酸氢钾饮用水消毒粉、三氯异氰尿酸消毒粉、二氧化氯消毒粉等,比传统的漂白粉等有效消毒成分含量高、废渣少、副产物少、运输和使用方便。无需用电,可在井内、窖藏水、水池中、供水管中、水桶中直接投加,用于水源水、饮用水、其他生活用水消毒。特别适用于分散用户的饮用水以及物体表面消毒,但尽量要在水烧开后饮用。
但上述消毒粉均为外用消毒剂,不得口服,对金属有腐蚀性,应在避光、阴凉、干燥处保存,置于儿童不能触及处,有效期一般为24个月。
上述消毒剂使用时,应认真看说明,按说明要求进行投加。
(1)单过硫酸氢钾饮用水消毒粉
呈白色粉末状,易溶于水,以新生态氧[O]为主要活性成分,结合[ROO. ]、[.OH ]、[HClO]、[H2O2]等多种活性成分,协同起到灭菌作用,比氯消毒剂灭菌能力强,同时避免卤素类消毒剂有毒副产物的生成。
饮用水消毒时,根据水质状况,按1m3水加0.5g左右投加,15分钟后即可使用。
(2)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
一般为粉状,溶解性好,在水中生成次氯酸,有效氯含量高(可大于80%);制成片剂时,称“三氯消毒片”,携带方便。
饮用水消毒时,根据水质状况,按1m3水加2g左右投加,30分钟后即可使用。
(3)二氧化氯消毒粉
一般为粉状,溶解性好,在水中生成二氧化氯进行消毒,避免了氯副产物的生成。
饮用水消毒时,根据水质状况,按1m3水加1.5g左右投加,30分钟后即可使用。
2、高效小型饮用水消毒设备
包括紫外线消毒设备、臭氧发生器、二氧化氯发生器,均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普遍采用的消毒方式。
(1)紫外线消毒设备
设备简单,不需投加药剂,运行管理简单。适用于管道投加,但无持续消毒作用。
(2)臭氧发生器
灭菌能力强,设备简单,不需投加药剂,运行管理简单。适用于管道投加,但其半衰期短,持续消毒能力弱。
(3)二氧化氯发生器
分高纯和复合两大类,应急工程建议采用电解食盐的复合型,原料采购和运输简单安全。灭菌能力强,有持续消毒作用。适用于管道投加、水池投加等。
3、直饮水生产设备
包括超滤膜、反渗透膜两大类,均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质和微生物。可采用桶装水的方式,及时满足救灾人员及灾民的生活用水。减少长途运输瓶装水。
注意事项:(1)尽可能选择已有的地下水源,且水源井周围30m范围内无污染源;只能选用地表水时,设备应配备砂过滤等预处理设备;如果水源受污染严重,尚应增加活性炭吸附设备。(2)同时配备紫外线消毒设备。(3)设备运行时应定时反冲洗。
(1)移动式多功能净水供应车
用途:现场应急生产饮用水
功能:综合采用预处理、反渗透膜、活性炭、紫外线技术生产纯净水,适应于各种水源水;采用柴油发电机、车载方式,移动方便,流动性强。
(2)固定式小型反渗透净化设备
选择好水源,在人口相对较集中的村、镇,建临时净化水站,满足重建过程中的较长时间用水。
(3)固定式超滤膜净化设备
如果原有水源较好,可采用净化效果好、建设周期短的超滤膜净化设备,作为临时和长期相结合的供水设备,近期作为供水站向群众供水;远期供水管网恢复后,可作为永久水处理设施向管网供水。
4、一体化净化设备
如果原有水源较好,也可采用建设周期短的一体化净化设备,作为临时和长期相结合的供水设备,近期作为供水站向群众供水;远期供水管网恢复后,可作为永久水处理设施向管网供水。同时配备完善的消毒设备。
5、余氯检测设备
用于(在线)监测水中余氯,如饮用水处理厂、供水管网等。同时适用于消毒过程中对水中含氯量的监测。便携式的余氯检测仪,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中检测消毒剂投加处理后水中的消毒剂含量,从而为判断能否饮用提供支持。
6、水池修复
已出现漏水裂缝的蓄水池,应对其结构受力进行验算,必要时应进行加固。对浆砌蓄水池的裂缝,应清除已虚脱的填缝材料和护面,沿裂缝拓宽3~4cm、凿深4~5cm,重新勾缝;并对蓄水池内部全部进行水泥砂浆抹面或贴瓷砖,有利于蓄水水质保护。对于混凝土蓄水池的裂缝,可采用卫生环保的化学堵漏剂进行堵漏。
7、可采用的管材
地形起伏变化较大以及临时供水时,优先选用适应变形能力较好的PE管材,并符合《给水用聚乙烯(PE)管材》(GBT13663)的要求。
8、应急水箱
可采用不锈钢水箱或玻璃钢水箱,体积可采用1-2m3组装,运输及安全方便。
临时供水阶段
1、加强地下水水源的水质检测
根据调查情况,村镇供水地下水水源最多,特别是重灾乡镇的地下水,少部分存在水位下降、上升、变混等现象,需要检测其水化学成分是否发生变化、毒理学指标是否超标。
但地下水水源较多,难于一一检验。建议对每个重灾乡镇化验3-4个点的水样,先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时,再加测和复测。同时要充分利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的水源水质监测结果,减少重复、互相补充。
检测的项目应包括:臭和味、色度、浊度、PH、TDS、耗氧量、氨氮、硝酸盐、总大肠菌群等。
2、急需订购管材、水箱、水泵、发电机
从调查看,地下水源最多、水质普遍较好,轻灾区:水源井—发电机、水泵—PE管、软管—水箱(水桶)、消毒,重灾区增加小型一体化水处理设备,上述供水流程很实用。
3、急需技术、安装、抢修等服务支持
重灾乡镇,缺乏技术力量,难于制定技术方案,特别是无查漏技术与设备,大量管网破坏需要进行有经验的人员查漏;另外,重灾区尚无精力考虑供水设施的建设、且工作量大,需要支援。因此,需要向重灾区派出技术人员,尽快帮助制定应急供水及修复重建方案、工程设计和指导工程建设;同时派出安装、抢修服务队伍,借助设备企业、对口支援抢修队的力量尽快开展应急修复。
4、加强水源保护与卫生防护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不仅关系到当前的饮水安全,也涉及到今后供水工程的恢复重建,因此,对能够保留以及今后需要采用的水源地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井周围50m范围内,地表水源沿岸30m范围内,禁止建厕所、牲畜圈,排放粪便、污水,倾倒垃圾,并设专人看管等。
(2)加强水源水质检测。污染严重的水源不能作为生活饮水水源。
(3)每个受灾县储备一定量的活性炭、高锰酸钾等应急处理污染水源的材料,并制定出水源污染应急预案。
(4)生活用水、直饮水供应点及装置、管道等,厕所、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地点,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标签、方向指示牌等。
5、应急供水方案
(1)原有供水设施受损严重暂时无法恢复,又无临时水处理设施时,可采取临时运送瓶装水、桶装水。或设置贮水箱或水桶,采用车载移动式水处理设备制水或送水车送水;但贮水箱或水桶,要有专人看管,至少2天消毒一次。
(2)在临时灾民居住地、救灾人员营地,尽快建临时净化水站、公共取水点,向灾民和救灾人员提供每天不少于10升的生活必须用水。同时
(3)在过渡安置点,尽快建较为完整的供排水系统:包括水源、净化、供水管网、公共取水点、洗涤池、淋浴房、排水沟等,向灾民和救灾人员提供每天不少于40升的日常生活用水。
(4)净化水设备根据水源水质确定:
1. 以反渗透膜为核心,集预处理、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设备,适用于各种水源;无预处理时,只适用于浊度较低的地下水。
反渗透系统出水水质为纯净水、可直接饮用,但运行能耗较高、废水多,作为临时应急供水净化设备很好,自来水系统仍需重建,待自来水系统恢复或重建完成后,可用于经营桶装水。
2. 以超滤膜为核心,集预处理、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设备,适用于水中不含有溶解性有害物质的水源;无预处理时,只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地下水。
超滤膜系统能去处水中各种杂质和微生物,出水浊度低、微生物指标安全,但不能去处水中的溶解性有害物质,因此,应尽可能选用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和山泉水作为供水水源,或接原来经过净化的供水系统,进一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3. 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剂为一体的常规水处理设备,适用于水中不含有溶解性有害物质的水源;无混凝、沉淀时,只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地下水。
(5)在电力不保障的灾区,采用柴油发电机发电,作为供水设备动力。
(6)原有供水设施损坏不严重时,切断并关闭倒塌房屋的供水管,对原有供水管网进行查漏、修补、试压和冲洗消毒,尽快恢复供水。
(7)临时应急供水管可明铺,管材可选用成盘的PE管,运输、安装方便;穿越马路时可采用热镀锌钢管等。
(8)临时应急供水水箱可采用不锈钢水箱、玻璃钢水箱、无毒塑料水箱,容积可采用1-2m3,运输、布设方便、便于拼装。
(9)采购的净水器、消毒剂、管材等供水设备、材料和药剂,必须有卫生许可证,必须配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确保产品质量和运行管理。
(10)加强水源水、饮用水水质定期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供水规模确定
(1)临时应急,按人均日用水20升设计,不少于10升供应。
(2)3个月以上供水设施,按人均日用水40升设计,不少于20升供应。
过渡安置阶段
一、基本要求
(1)灾民临时安置点供水,包括帐篷区的应急供水和过渡安置房区的过渡期供水,以满足灾民和救灾人员的生活用水为主;供水设施建设,先应急、后过渡,并与帐篷区、过渡安置房区建设、灾民安置进度相衔接。
(2)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的水源,并强化水质净化和消毒,确保供水水质无色、无异味和异臭、无致病微生物、不含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
(3)帐篷区的应急供水,首先应尽快保证每人每天不少于5升的基本饮用水需要,然后应抓紧满足每人每天不少于20升的基本生活用水需要。供水设施建设,可多种临时措施并用、不断完善,最终以公共取水点的方式供水,最远帐篷至最近公共取水点的距离不超过200m。
(4)过渡安置房区的过渡期供水,应有可靠的水源、完善的水处理和消毒系统,并与过渡安置房的供水管网相连接,满足每人每天不少于40升的正常生活用水需要。
(5)帐篷区与过渡安置房区较近时,急供水系统的完善尽可能与过渡期供水系统建设相结合。
二、水源选择与保护
(1)尽可能选择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卫生防护的水源。
(2)水源选择顺序:山泉(溪)水、深井水、浅井水、地表水。
(3)选择水源时,首先通过看、闻、尝,选择感观性状好的水源(周边无明显污染源,水质清澈、无异色、异味),然后对其进行水质检验。尽可能避免选用化学耗氧量、氨氮、硝酸盐、氟、铁锰等超标的水源地。尽可能避免选用存在滑坡、泥石流威胁的水源地。
(4)划定保护区,水源井周围30m范围内、地表水源沿岸30m范围内,禁止建浴室、厕所、垃圾站,排放粪便、污水,倾倒垃圾。
(5)利用原有水源井时,应尽快清理掉水源井周围30m范围内的废墟,并砌筑井台(高于地面30cm)、硬化井周围不小于1.5m范围内的地面。
(6)新打机井,井口周围应用不透水材料封闭,封闭深度不宜小于3m。
三、主要设计参数
(1)设计供水规模:应急供水,可按人均每天综合用水20升计算;过渡期供水,可按人均每天综合用水80升计算。
(2)水源、水处理设备的供水能力:山泉水自流供水时,按每天20h工作时间计算;提水时,按每天8-12h工作时间计算。
四、水质净化与消毒
(1)以反渗透膜(RO)为核心,集预处理、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净化设备,适用于各种水源,出水水质为基本纯净水、可直接饮用、安全性高,但运行能耗较高、废水多达40%以上,作为应急净水设备很好。
(2)以超滤膜(UF)为核心,集预处理、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净化设备,适用于水中不含有溶解性有害物质的水源;无预处理时,只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地下水和泉水。
超滤膜系统,无需加药就能去处水中的各种杂质和微生物,出水浊度低、微生物指标安全,但不能去处水中的溶解性有害物质,为延长膜使用寿命,应尽可能选用水质良好的地下水和山泉水作为供水水源,或接经过常规净化后的供水系统,进一步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国产PVC超滤膜成本低,使用寿命可达3-5年,能满足应急和过渡供水需要。
(3)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一体的常规水处理设备,主要是去除水中的泥沙和悬浮物,适用于水中不含溶解性有害物质的各种水源。无混凝、沉淀时,只适用于水质较好的地下水和山泉水。在购置一体的常规水处理设备时,设计滤速不宜超过8m/h。
雨季,山泉水泥沙含量增高时,可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设备。
微污染地表水,建议采用预处理池+微絮凝直接过滤+消毒的工艺。
(4)铁锰超标的地下水,尽可能寻找其他好的替代水源。确无替代水源时,应采用曝气、过滤+消毒的工艺,消毒剂最好在滤池前投加,并适当增加投加量。滤料宜采用天然锰砂,滤料层厚度可为800~1200mm。
(5)生活饮用水必须消毒,可采用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单过硫酸氢钾、漂粉精等消毒剂吸毒。投加量根据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水厂净化能力以及出厂水不低于0.3mg/L等确定。消毒剂与水接触时间,不小于30min。
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厂(站),应采用能计量、且自动投加的设备投加消毒剂;小型净化水站,尽可能采用能自动投加的设备投加消毒剂或采用紫外线消毒。
(6)设备套数,5000人以下的可为1套,5000人以上的可为2套、并考虑备用余量。
五、供水管材
(1)尽量选用PE、PVC-U管,所选管材必须符合卫生标准要求,并符合《给水用聚乙稀(PE)管材》(GB/T13663)、《给水用硬聚氯乙稀(PVC-U)管材》(GB/T10002.1)要求。
(2)应急供水管道,可明铺;过渡期供水管道,尽可能地埋,埋深不宜小于50cm,山区埋设困难时,可采用钢塑管。
六、调节构筑物
(1)山丘区,可利用地形条件,在高处修建蓄水池或安置成品水箱等,实行重力流供水。有效容量,按设计供水规模的20%~30%进行计算,当与重建相结合适,可适当加大。
(2)平坝区,为满足消毒剂30min接触时间要求,也应设调节水池或安置成品水箱;有效容量,按设计供水规模的8%~15%进行计算,水池、水箱后采用变频恒压供水。
(3)水箱可采用不锈钢水箱、玻璃钢水箱。
(4)水池、水塔,应定期清洗和消毒。
七、公共取水点、排水设施及便民设施
(1)公共取水点,应设在帐篷区外、便于取水和排水的路边上。
(2)每个公共取水点,控制的帐篷数不宜越过50个。
(3)每个公共取水点,应有2个以上公共取水龙头,并对公共取水龙头的立杆进行加固、保证基本不晃动。
(4)每个公共取水点,应有2个以上洗涤池。
(5)每个公共取水点,应贴“洗涤水”、“饮用水、煮沸后饮用”、“节约用水”等警示标识。
(6)每个公共取水点应有排水出路,安装排水管,尽可能与原有雨水排水系统相连,不能相连时应新挖排水沟,将公共取水点的洗涤废水等引到距离安置点不小于30m的区域。
(7)临时安置点应有雨水排除系统、基本保证下雨不积水,应设自流排水沟;不能自流排水时,在排水沟末端设排水泵,将安置点的雨水排到距离安置点不小于30m的区域。排水沟渠坡度不得低于1%。
(8)临时安置点应有公共厕所、淋浴等便民设施,公共厕所、淋浴均应设污水收集和排除系统。
(9)临时安置点应设洗碗刷锅等废水搜集设施。
八、厂房及管理房
(1)需要、且有条件建设永久房屋的工程,厂房及管理房应采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
(2)不能与重建规划相衔接的临时供水工程,时间紧不能建设永久房屋的工程,厂房及管理房可采用活动板房。
九、供水管理
(1)集中供水设施要设专人管理,并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公示其联系电话。管理人员,每天应对供水系统进行巡查,并做好运行管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2)集中供水厂(站),应加强水源水质、供水水质的观测和检测,有条件时,应配备浊度、余氯、PH等主要指标检测设备,或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验,并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规模较小的净化水站,至少应配备余氯速测盒、PH试纸,每天对余氯、PH进行检测。
(3)集中供水厂(站),应加强对凝聚剂、消毒剂等药剂的管理。药剂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药剂,应有库存,应根据其特性和安全要求分类妥善存放,作好入、出库记录,用量和去向记录。
(4)净水器等供水设备,应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特别要加强消毒剂的合理投加,以及净水器的反冲洗,确保供水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