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在脱贫攻坚饮水安全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推深做实村镇供水建设与管理,收到了明显成效。
“战区+网格”,建设进度与质量同步推进。 针对通江幅员面积广、饮水工程点位多、水源类型多等特点,我县建立了以乡镇为战区、项目村为网格的建设推进模式,实行县级领导任战区指挥长负责抓推动、县乡水利员任网格员抓技术指导的工作责任机制,切实把工程进度督查、质量把控、矛盾调处、建后服务等责任落实到战区、落实到网格。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分类施策、整体规划分年实施、全域覆盖不漏一人、建管并重巩固提升的工作思路,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2964处(集中供水1019处,分散供水工程1945处),覆盖全部贫困人口,辐射带动周边受益群众。沙溪大梁城村供水工程15年从未停水断供,火炬唐村坝村等106处村级集中供水工程的规范投运、正常保供得到用水户的一致认同。
“集中+分散”,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共享建设成果。按照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保证率四项指标,能通过实施集中供水解决的,按照“要吃保障水就要吃塘库水,要吃卫生水就要吃水厂水,要吃长流水就要商品水”的理念,优选看得见、有保障的塘库水源点,在水处理过程中配置过滤、加药杀菌设施,并商定收取合理水价,逐步发挥工程效益;不能采取集中供水解决的,通过分散供水、分户供水的方式解决。在无水的空山,通过按每立方米补助1000元的标准,鼓励分户分院打水窖;在全县有地下水的自然院落通过改老井、建水井的方式解决,对水源不能保障的边远吊散户通过打机压井、蓄水池扩容的方式,做到丰蓄枯用,场镇周边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场镇管网延伸、以场带村的方式解决。
(三)“计量+保底”,用水权利与责任共同分担。针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部分农村居民不愿吃交费水等情况,我县对村级集中供水工程实行水表计量和基本水量保底的用水模式,保底水量按每月1-2方的标准计收水费、计量用水按方收费的水价管理制度,杜绝“不吃水不交费、吃滴滴水”现象,确保了工程建后的基本运维费用,既保障了用户的用水权利,又规范了用户应承担的用水责任。同时,加强长年不在家的用水户的用水管理,采取用水户事先报停并预交年度保底水费和入户管道维修费的办法,“闲时养来及时用”,有效解决这些用户“外出能维修、回家有水吃”的问题。
(四)“平台+公司”,公益组织与企业共同管理。一方面,做实乡镇公益服务中心这一公共服务平台,用活公益性岗位人员,每村落实了1名公益性岗位管水员,专门从事村级供水工程的运行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县乡镇场镇供水总站对片区负责运维指导的同时,对场镇管网延伸解决农村饮水、农村与乡镇场镇水源共用的,纳入乡镇场镇供水总站管理,实行同网同质同价、企业化经营管理;民胜镇方山村还探索实行用水大户管水模式,由落户该村的民营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负责公共供水设施的维修养护,用水农户负责入户管网的管理,实现用水大户与农户共享共管。
(五)“付费+补贴”,水管单位与政府共同维养。严格落实《通江县村镇供水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抓实集中供水工程“三个责任”的落实,水管单位按照“补偿成本、户户装表、按方收费”的原则制定水价,实行用户有偿用水、按方付费,并在水费收入中计提10%的维修养护费,全县村镇集中供水工程水费收缴处数达到95%以上、水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同时,政府按工程受益人口将公共设施的维修养护和水质检测分别按2元/人、1.5元/人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对提水工程电费分3年期按80%、50%、30%的比例实行财政补贴,实现了工程长效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