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区建设村:宜居宜业和美新村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17
浏览:850
字号:
A+
A
A-

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建设村自开展水美新村创建以来,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和美”总体目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文化传承、水景观特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打造出了以樱花谷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自然人文风貌。

一、背景情况

建设村坐落于江阳区丹林镇西南方向,全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15人,耕地面积3691亩。粮食作物种植以水稻等为主,年总产量1100余吨;经济作物以果蔬为主,现有100余亩桃李种植基地,村丑柑试点产业带涉及全村9个村民小组,600余亩樱花观赏园区;养殖业以猪牛羊、鱼类为主,全年家畜出栏量2300多头,仅温氏养猪场一家,总投资就达200余万元,鱼类养殖水域面积280余亩。建设村2022年人均收入24567元。

受种养植业污染、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落实不到位等因素影响,建设村已成农田水利工程效益较差、水体污染,环境卫生脏乱差。

建设村水美新村创建以来,紧紧围绕“宜居宜业和美”总体目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农村安全饮水、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保障、水景观特色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治理。

 1.jpg

丹林镇建设村全景照片

2.jpg

丹林镇建设村概貌

  

二、主要做法

(一)水灾害防御方面

建设村现有小型水利工程30处,其中石河堰1处、山坪塘28口、提灌站1处,工程完好率达100%。村内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运行良好,防汛责任体系、制度体系、队伍体系健全,成立了防汛应急抢险队伍和村级河长制,防汛责任落实到位。建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农田3000余亩,项目总投资990万元,以田间配套渠系建设、山坪塘整治、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等为重点建设内容,项目竣工验收后即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人。通过项目的实施,实现建设村农田“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既增强了农田防灾减灾、抗御风险的能力,又大幅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3.jpg

丹林镇建设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照片

(二)水资源保障方面

通过全域安全供水项目及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延伸城市生活供水管网至农村村、社,形成了全区城乡统筹、等标同质的供水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人口有水喝、有好水喝的问题,建设村常住人口生活饮用水达标率达到97%。建设村村内水利基础设施完善,工程运行状况良好。

(三)水文化传承方面

在水文化传承管理机制方面,一是建设村小型水利工程均进行了确权颁证,颁证率达到100%;二是建设村已全面推行村级河长制工作,境内河流、塘坝均纳入河长制管理,河湖长效管护制度机制健全,强化河长制工作力度,境内水体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

 4.jpg

丹林镇建设村石缸岩山坪塘

(四)水景观特色方面

在水景观特色方面,江阳区丹林镇建设村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把水景观工程建设与环保、交通、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综合打造,发展靠水而兴的乡村休闲旅游、康养观光产业,打造出了以樱花谷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自然人文风貌。

 5.jpg

  6.jpg

丹林镇建设村樱花谷景区水景观工程

7.jpg

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自然人文风貌

 

三、经验及启示

(一)建立河湖长效管护机制体制,强化河长制工作力度

全面推行村级河长制工作,境内河流、塘坝等农田水利工程均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河湖长效管护机制体制,强化河长制工作力度,水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二)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

一是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建设村现有小型农村水利工程30处,其中石河堰工程1处,提灌站1处,山坪塘28口,均进行了确权颁证,颁证率达到100%。

二是签订工程管护目标责任书。镇政府与村集体签订小型水利工程管护责任书,确保工程正常安全运行。

(三)积极推进全域安全供水项目,确保饮水安全

通过全域安全供水项目及巩固提升工程的实施,延伸城市生活供水管网至农村村、社,形成了全区城乡统筹、等标同质的供水保障体系,解决了农村人口有水喝、有好水喝的问题。

(四)合理规划、综合打造乡村特色产业

利用当地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把水景观工程建设与环保、交通、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综合打造,发展靠水而兴的乡村休闲旅游、康养观光产业,打造出了以樱花谷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的水村交融、宜居怡人的自然人文风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