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 本报通讯员 徐华 供图
□本报通讯员 徐乙玮 徐华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一年多来,东坡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大中型灌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2023年4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名单,东坡区等10个试点县区入选。
乘势利导,水网相连构筑发展底气
东坡区地处都江堰灌区前段,水资源丰沛,把水分好、配好、管好是水利工作的核心。怎么干?水网相连是关键。
站在通济堰渠首拦河坝上,向南望去,“天府之国”的良田沃野受此润泽。“2022年遭遇高温干旱,这片高标准农田的水稻亩均单产仍超过780公斤!”东坡区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说。丰收的背后,除了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还得益于一座千年水利工程——通济堰。
自1949年以来,70余年间,通济堰持续改造升级,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千年古堰继续发挥效益。有了通济堰的支撑,东坡区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2341公里的骨干灌溉渠道串联起11个大中型灌区和373个小型灌区,保障了65.54万亩农田灌溉需求。
在生态环境方面,区域内大中小型灌区水网相互连通,对岷江西岸小流域防洪排涝和水生态改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东坡区生态环境,让“水润眉州”的规划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目前,正在编制的东坡区水网规划,不仅承接现有省市水网,更是充分考虑了引大济岷“一号工程”建成配水,以区域水网建设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助力东坡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改革发力,现代灌区护好良田粮仓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东坡区发展农业的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良田离不开灌溉。“改革是东坡‘新农水’建设的法宝!”东坡区水利局负责人介绍。从“物业化养护、专业化治理、制度化考核”的小型水库管理模式,到“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公司运营”的乡村水务运行机制,再到“推进大中小型灌区分级管理,形成三级管护责任体系”的灌区共治体系,通过改革,东坡区真正实现“新农水”重要任务协同推进、落地生效。
“十四五”以来,东坡区抢抓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历史机遇,改造大中型灌区4个,争取中央省级专项资金1.69亿元,整治渠道164.97公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3.61万亩,全区骨干渠道完好率达90.5%、建筑物完好率达86.4%。累计安装计量设施536套,基本实现主要斗口、国管和群管工程分界点计量设施全覆盖,其中骨干工程计量率高达95.6%。区域耕地全部实现有效灌溉,在永久基本农田上建成高标准农田26.78万亩,占比达81.4%,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奠定了工程基础。
浓厚的改革氛围和扎实的工程基础,让东坡区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具有更多新模式。
东坡区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模式,依托乡村水务平台公司,推行区管骨干工程运行维护专业化、物业化管理模式;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创新田间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有人建、无人管”老问题成功破题。同时,将全区水库等水利资源资产注入国有平台公司,已到位融资4亿元,用于河流治理、灌区改造及水库开发等项目建设;在都江堰和蟆颐堰两个灌区重点探索“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新水价机制;完善水费和经营性收入为主体、区财政为补充的水利工程“两费”来源渠道,逐步实现“以水养水”。
东坡区将聚焦都江堰大型灌区和蟆颐堰等10座中型灌区,实化细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用水管理机制等“四项机制”,统筹都江堰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建设资金,一体化推进东坡区现代化灌区建设,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化灌区建设样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3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