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成就发布会实录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日期:2022-09-14
浏览:2568
字号:
A+
A
A-



  编者按:9月13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第30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水利部部长李国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发展取得的成就,并与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陈明忠、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一起回答了记者提问。本报记者根据现场文字实录整理会上媒体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飨读者。

  □记者 李海川 石珊珊

  每条河流每个湖泊都有人管有人护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2018年年底全国已经全面建成了河湖长制,截至目前马上快四年时间了。这段时间里水利部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国英:河湖长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是经党中央正式批准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2017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这项极具创新意义的制度是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河湖水灾害、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问题。因此,这项制度的设立和实施自始至终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和积极响应。制度设立和实施以来,目前看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水治理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层面,建立和完善推行河湖长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领导同志担任召集人,18个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加强对全国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统筹和组织领导。在流域层面,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7个流域机构都建立了本流域内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各流域管理机构,旨在强化流域统筹,形成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工作机制。在区域层面,省、市、县三级都设立了河湖长制办公室,旨在形成本辖区内各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凝聚起本辖区内河湖保护治理管理的强大合力。

  二是责任体系全面建立。全面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河湖保护治理管理责任体系。现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河湖长。在省、市、县、乡四级设立了河湖长30多万名,村级河湖长90多万名(包括巡河员、护河员)。现在可以说,我们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护。

  三是河湖面貌持续改善。各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和积极作用,面对河湖存在的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重拳治理河湖乱象,依法管控河湖空间,严格保护水资源,加快修复水生态,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改变。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越来越多的流域重现生机,越来越多的河湖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十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6.66万亿元

  香港中评社记者: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战略全局与人民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部署推进了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今年以来,水利部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力度。请问十年来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张祥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实施了172项、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十年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达6.66万亿元,是之前十年的5倍。这期间实施了长江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黄河下游防洪治理、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等一批流域防洪骨干工程,还开展了大规模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新增库容1051亿立方米,新增5级以上堤防5.65万公里,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了主要由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十年来,还建设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引江济淮、引汉济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等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54处,设计年调水量647.9亿立方米。我国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水利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住经济的系列政策措施,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在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吸纳就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开工项目为历史同期最多。今年以来,全国水利项目新开工1.9万个,创历史纪录。特别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这些项目都是论证已久、多年想干而没有干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

  二是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地方政府专项债、金融支持、社会资本多向发力,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月,全国落实水利建设投资9776亿元,同比增长50.9%。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突破了7000亿元,达到7036亿元,同比增长63.9%。

  三是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充分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点多面广、产业链长、吸纳就业多的优势,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8月,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劳动力19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53万人。

  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稳增长稳就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明显提升

  人民网记者:节水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联合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将节水行动上升为国家层面推动的全民行动。请问国家节水行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将如何推进?

  陈明忠: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是党的十九大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2019年4月出台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水利部牵头20多个部门建立了国家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共同推动国家节水行动的各项目标任务,目前各项任务完成得比较好,“六大重点行动”得到稳步实施。这六大重点行动包括用水总量和用水强度双控行动、农业节水增效行动、工业节水减排行动、城镇节水降损行动、重点地区节水开源行动、科技创新引领行动,都得到了积极推进落实。同时,节水体制机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组织保障和基础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或者节水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省级节水实施方案,各地节水行动扎实有序推进。通过这几年的共同推动,节水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我国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明显提升,特别是全社会节水意识明显增强。在农业方面,这几年持续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十三五”以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1.2亿亩。在工业方面,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造和节水型企业建设,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2%,计划用水覆盖水资源超载地区99%的规模以上用水工业企业。在城市生活方面,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全部建成了节水型城市,建成11.9万个节水型服务业单位。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开展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全国非常规水利用量从2019年的107.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138.3亿立方米。全面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全国1094个县(区)达到了节水型社会标准。2021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51.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8.2立方米,比2012年分别下降45%、55%,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1年的0.568。

  下一步,水利部将充分发挥节约用水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和地方统筹协调,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实施《“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继续推进“六大重点行动”取得更大成效,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

  新华社记者: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十年来,我们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接下来在哪些方面持续努力?

  姚文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不懈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我国水土流失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蚀风蚀“双减少”趋势。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比2011年下降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占比下降到18.93%,水土保持率达72.04%。

  这十年,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最大、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十年,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来,我们坚持预防保护“控增量”,依法监督指导50万个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人为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增量”得到有效防控。坚持综合治理“减存量”,围绕重大国家战略,因地制宜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8万平方公里。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要,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甘肃定西土豆、江西赣南脐橙、陕北苹果等特色产业在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培育发展。全国累计1000多万名贫困群众通过水土流失治理受益,年增收约50亿元。越来越多地区实现了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蜕变。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成功战胜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

  中宏网记者:近年来随着流域防洪抗旱工程体系不断完善,我们能感受到,应对洪旱灾害的信心和底气更足了。能否介绍一下我国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年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发生了60年来最严重的旱情,水利部门在应对严重旱情方面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进展情况怎么样?

  姚文广:近十年来,水利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加强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由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通过综合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成功战胜了多次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与上一个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国洪涝灾害年均损失率由0.57%下降到0.31%,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运行。

  近年来我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多发、重发,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在防汛抗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汛方面:2021年,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秋季洪水,水利部门坚持“系统、统筹、科学、安全”原则,下足“绣花”功夫,“一个流量、一方库容、一厘米水位”地精细调度黄河小浪底、陆浑、故县、河口村等干支流水库,最大限度拦洪削峰错峰,控制花园口站流量保持在4800立方米每秒上下,避免了下游140万群众转移、399万亩耕地受淹,实现了“不伤亡、不漫滩、不跑坝”目标,打赢了抗击严重洪涝灾害硬仗。今年6月,珠江连续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其中北江发生自1915年以来最大的特大洪水,水利部门联合调度西江龙滩、大藤峡和北江飞来峡等干支流37座骨干水库拦洪削峰错峰,果断启用潖江蓄滞洪区,及时利用北江芦苞闸、西南闸分泄洪水,避免了西江、北江洪水恶劣遭遇,将重要河段水位、流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确保了西江、北江大堤和广州市、珠江三角洲防洪安全。

  抗旱方面:2021年至2022年春,珠江流域东江、韩江发生60年来最严重干旱,加之珠江口咸潮上溯影响加剧,旱情呈现“秋冬春连旱、旱上加咸”的不利局面。水利部组织制定水量应急调度方案,构筑当地水库抢抓时机蓄水补库、近地水库适时调水压咸、远地水库储备水源持续补水的供水保障“三道防线”,多次精细调度西江大藤峡、东江剑潭等水工程,实施应急压咸补水,有效压制了珠江口咸潮上溯,保障粤港澳大湾区和粤东闽南等地供水安全。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来水严重偏少,江湖水位持续走低,旱情快速发展。水利部组织编制长江流域应急水量调度方案,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精准调度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群、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干支流水库群、鄱阳湖赣抚信饶修“五河”干支流水库群。指导中下游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水利部门精准对接每一个灌区和城乡供水取水口,多引、多提、多调。截至目前,累计为中下游补水35.7亿立方米,356个大中型灌区灌溉农田2856万亩,受益群众1385万人,确保了旱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了规模化养殖、大牲畜饮水和秋季作物灌溉用水。

  解决了广大农民吃水的历史性问题

  南方都市报记者:保障农村供水、守住农村饮水安全底线,事关农民民生福祉。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供水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对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下一步水利部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有哪些考虑?

  陈明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下了很大的力气来推进。水利部会同各个地方大力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完成了农村供水工程投资4667亿元,解决了2.8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巩固提升了3.4亿农村人口的供水保障水平,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比2012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广大农民祖祖辈辈肩挑背驮才能吃上水的问题历史性地得到了解决。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供水工程体系。到2021年年底,全国共建成农村供水工程827万处,可服务人口达9亿人。

  二是坚决打赢了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了17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许多贫困地区的农牧民群众生活实现了“从水桶到水管”的进步。

  三是告别了介水疾病的困扰。妥善解决了975万农村人口饮水型氟超标和120万农村人口苦咸水改水问题,广大农民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

  四是健全了管理责任体系。农村供水全面建立了地方人民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和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等“三个责任”体系,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也全面定价收费,工程的长效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一步,水利部还将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重点有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全面巩固拓展农村供水的成果,兜住底线。我们要加强农村饮水安全状况的全面排查和动态监测,保持饮水问题动态清零,发现一起解决一起。二是要加快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提升水平。以建设稳定的水源为基础,因地制宜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和小型工程的标准化改造,有条件的地区,我们鼓励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是要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确保水质安全。加快推进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健全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过程的水质保障体系。四是要不断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发挥效益。推进农村供水区域统筹管理和专业化管护,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特别是要强化数字赋能,实现智慧供水。

  华北地区回补地下水累计80亿立方米

  澎湃新闻记者:华北地下水的超采问题备受社会关注。请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华北地下水超采的综合治理和河湖生态补水工作进展如何?

  李国英:由于历史原因,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遭到过严重损害,地下水严重超采,并造成了大面积地面沉降。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修复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及地面沉降”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部署。水利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节、控、换、补、管”等措施,大力实施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一是“节”,即节约用水,强化需求端的节约用水。在华北地区采取三项措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二是“控”,即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和开采强度,对于第一用水大户农业,采取休耕轮作、发展雨养农业这种方式。同时,严控高耗水产业发展。三是“换”,即对地下水进行置换,以地下水为水源的这些产业、部门,把他们的用水方式换成引用地表水,利用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南水北调东线调水、黄河水、本地的地表水,以及本地产生的非常规水源,对各行业、各部门地下水源进行置换。四是“补”,华北地区地下水源的补充来源,主要是地表河流和湖泊。一段时期以来,华北地区的河道发生了断流,湖泊长期干涸,意味着地下水的补充来源没有了。所以现在又在更大范围内考虑,向华北地区的河道和湖泊进行生态补水。这两年水利部加大力度,向永定河补水,向白洋淀补水,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补水。五是“管”,对地下水的开采实施严格管控。首先是对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进行范围划定,划出禁采区、限采区,然后在这个区域内实施严格的管理。特别是对于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对开采的机电井实施关闭甚至封填。同时,建立地下水监测系统,严格监督考核。

  通过采取“节、控、换、补、管”这五项措施,这几年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反映在这几个方面:2021年12月底,最新的统计数字和2018年同期相比,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区浅层地下水回升了1.89米,深层承压水回升了4.65米。同时,监测结果显示,这些年回补地下水累计达80亿立方米。从地表的河流和湖泊来看,永定河恢复了过流,潮白河恢复了过流,滹沱河恢复了过流,白洋淀重现生机,断流干涸了将近100年的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今年也实现了全线过流贯通,实现了与永定河的百年交汇。

  科学谋划“纲、目、结”布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海报新闻记者: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在此基础上,下一步,如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张祥伟: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战略格局的迫切需要,事关国家发展和安全。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和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科学谋划“纲、目、结”布局,也就是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渠道为“目”,以重点水资源调蓄工程为“结”,来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全面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洪水保障能力和战略储备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水安全保障。下一步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和重点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的规划建设,在已开工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规划论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结合国家、区域和各省份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区域的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

  三是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充分挖掘现有的水源工程调蓄潜力,加快推进规划内的重点水源建设,配套实施中小型水源工程,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国家水资源战略储备能力。

  四是建设数字孪生水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建设,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网,提升水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水利为端牢中国的饭碗奠定坚实基础

  新京报记者:我国大中型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力度改造建设大中型灌区,夯实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规划新建一批现代化灌区,优先将大中型灌区建成高标准农田。请问大中型灌区的改造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

  陈明忠:我国是历史悠久的灌溉文明大国。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54%,在这54%的有效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以上,生产的经济作物占全国经济作物总产量的90%以上。粮食要稳产、高产,灌区的建设极为重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灌区发展、建设和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投入了中央资金约1500亿元,用于灌区的建设和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端牢中国的饭碗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成效概括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全国现在已建成万亩以上的大中型灌区7330处。建设和配套改造了一批渠系及配套建筑物、灌排泵站、渡槽、排水沟等一系列骨干工程,仅骨干渠道的长度现在达到了40万公里。40万公里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绕地球10圈。灌区内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

  二是促进了农业节水,灌溉用水效率显著提升。全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升到2021年的0.568。我们算了一下账,年节水能力达到480亿立方米,相当于1.3条黄河的年供水量,也相当于10个密云水库的库容。

  三是新增改善了耕地灌溉面积。累计恢复新增灌溉面积达到600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近3亿亩,有效遏制了灌溉面积衰减的局面。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2012年的9.37亿亩增加到现在的10.37亿亩。

  四是提高了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概300亿公斤,大中型灌区农田亩均单产比改造前平均提高了约100公斤,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到2倍。

  下一步,水利部还将结合国家水网、重大引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谋划再建设、再改造一批灌区,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强的水利支撑。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

  封面新闻记者:《“十四五”水利科技创新规划》中强调,要强化水利战略科技力量,到“十四五”末,科技自立自强成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请问水利行业在推进智慧水利建设方面取得哪些进展?未来还有什么考虑?

  李国英:党的十八大以来,水利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数字中国战略,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深度融合,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水利重要信息的及时掌握。构建国家水资源监控体系、国家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了全国水利信息点43万个,全国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了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

  二是构建全国水利一张图,支撑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专项业务高效开展。在全国建立水利一张图,汇集了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而且实现动态管理和在线更新。全国范围内规模化以上的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利管理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防汛抗旱以及水利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精准化支撑。同时,也为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河湖长制的实施提供精细化服务。

  下一步,水利部将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大力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全面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为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2年9月14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