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水库探水“温”①|越过千山万水,西伯利亚“来客” 最留恋的,还是武都水库的湖光山色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发布日期:2021-11-25
浏览:3958
字号:
A+
A
A-

1.jpg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库是水利的要害。据统计,我省已建成水利水库7757座,数量居全国第四。不论是防汛抗旱还是调水供水,一座座水库成为守护民生的第一道屏障。


冬来天气渐寒,雨顺风调却暖人心。这个冬天,我们决定从水中打探春天,我们行走蜀乡,感受农村水利一线“温度”,推出《打卡水库探水‘温’》系列报道,透过一汪清水,看见我省农村水利发展的时代脚印,窥探来年春耕秋收的盛景。


我们将目光聚焦水库,只为盼来年万物生发,粮食丰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洪瑜

微风,小雨,水面多雾气。11月18日,在绵阳江油市武都水库的水面上,一群“远方来客”悠闲地划破澄碧如镜的水面,四散开去,从高处眺望,数量恐有数百只。


2.jpg

从西伯利亚前来武都水库越冬的野鸭子 洪瑜 摄

“今年的野鸭子更多了,每个冬天都要到这里来。”武都水库管理中心主任杨向前告诉记者,这些“远方来客”是来自遥远的西伯利亚野鸭,每年10月份来到武都水库越冬产卵,等到第二年4月份天气转暖才离开,“看到它们,我都觉得很亲切了。”

和这些前来“度假”的西伯利亚野鸭不同,杨向前的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献给了武都水库。2005年11月武都水库大坝工程开工之时,他就作为工程部一员参与修建。而后随着建设需要,杨向前辗转其他岗位,但始终围绕着武都引水工程。“这里是涪江的‘阀门’,事关数百万人的安全和水源,我们必须要守好。”2018年,杨向前又回到武都水库,继续担当“守水人”。

3.jpg

杨向前接受川农报记者采访 洪瑜 摄

武都引水工程,是四川省西水东调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有着“第二个都江堰”之称。而作为其水源工程的武都水库,则是涪江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4.jpg

武都水库   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供图

为何要建设这样一个工程?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局长勾承建告诉记者,过去的川中、川北一带,沱江、涪江和嘉陵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行,却往往与城镇“擦肩而过”,形成一道道分水岭。河流无法到达的地方,居民的灌溉和饮用水源得不到保障,只能靠天吃饭。对于旱区人民来说,涪江之水“可望不可即”,“十年九旱”成为常态。

俯视武都水库,以岸边的植被为参照物,可以看见水面已经接近最高位。“今年的蓄水情况很好,为保障明年的春灌和生活用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据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供水管理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武都水库能够储备的水资源容积为5.72亿立方米,而整个武都引水工程设计灌面覆盖4市11个区市县、495万亩农田,能够让周边近400万名群众受益。武都引水一期工程曾就此做过评估,每立方米送达田间的供水,便可增加农业增加值1.5元。

总库容近6亿立方米的武都水库,耸立的高坝大库成为防洪保安全的坚固屏障,筑牢了水旱灾害防御底线,除了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坚守“水生态安全红线”,同样让下游的绵阳主城区、三台县城、遂宁市区等防洪能力得到提升,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因此得到很大的改善,2013年成功创建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5.jpg

俯瞰武引工程 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供图

“水库刚建成时,还见不到这些家伙的身影,大概是从2012年左右,冬天来这里‘度假’的野鸭子就越来越多了。”杨向前告诉记者,库区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清澈的水源和优美的环境让武都水库成为了候鸟们的“度假村”,水利工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正在这里上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