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五项措施”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质量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07-05-16
浏览:1143
字号:
A+
A
A-

南充市位于川北干旱走廊,水源缺乏,农村安全饮水建设难度极大,一些地方虽经多年建设,却难免年年治水年年缺水的尴尬。为把安全饮水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优质工程,南充市采取多种措施,强化技术保障,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农村群众饮水问题得到稳定解决。

集中充电,统一技术标准。安全饮水工程分布广,标准不一,类型各异,技术要求高。为统一规划标准,提高技术水平,全市自上而下层层召开会议,统一思想认识,进行技术培训。市委、市政府在蓬安县召开现场会议,对全市安全饮水工作提出先急后缓,先重后轻,注重效益,建管并重的工作原则。市水利局组织技术骨干在仪陇县进行现场充电,就安全饮水工作项目管理和技术规范等作出统一规定。各地也结合实际,组织相关人员到仪陇学习安全饮水建设经验,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从工程水源选择、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一些县、市、区还制定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印发《施工技术要点》,确保了规划有章可循,标准统一。

专群结合,精心选择水源。南充地质条件复杂,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农户居住分散,饮水工程水源难以确定。南部县一村民凭经验选点,耗时两个月,耗资5000多元,却只打出了两口干井,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针对这种状况,市水利局高度重视,要求采取专群结合的办法,通过找水专家、土专家和当地群众三方会诊,共同解决找水难问题。工作中,各地先由群众提供本地的历史资料和人文地理状况,专家们提出提出初步意见,再交群众充分讨论,专家反复推敲,多方论证,确保定点准确。在南部县,找水专家既坚持合理布局,又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看井找水十拿九稳,所规划的工程定点精准,所挖掘的水井储量丰富,水质也有保障,群众不再担心费时费力而一无所获,当地曾一度出现群众争抢找水专家的场面,极大地推动了安全饮水建设顺利开展。

推行优选,材料设备严把关。安全饮水工程的材料和设备好坏,直接关系着供水质量,对维护群众生命健康有着重要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安全用水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大量使用含氯等有毒有害管材。为解决这一问题,全市按照市场准入原则,从管材、机电设备入手,实行政府集中采购,防止再生塑管和有毒管材进入安全饮水工程。销售商对材料实行配送或在乡镇设点销售,一些地方还与销售商一道组织培训安装技术,方便群众购买和使用。为确保材料和设备质量,各地工商、质监部门还按照管理权限对建材销售价格进行监督管理,对材料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严肃查处,立即整改。据统计,全市已通过集中采购,累计采购各类管材5800km

巡回监理,强化指导保质量。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量大面宽,分布广泛,为确保质量,全市采取巡回监理、层层监督的办法,有效杜绝了豆腐渣工程和半拉子工程出现。一是实行巡回监理。市、县、乡三级建立了巡回质量监督体系,市、县水利部门坚持不定期到各地监督指导,乡镇水利干部每3—5天到现场巡回指导一次。二是建立技术负责制。在业务部门,实行技术人员联乡包片责任制,划定工作责任区域,与工程技术人员签定技术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头,做到建设进度有人促,质量有人管。三是基层干部跟班作业。通过技术培训、现场参观,发放技术资料,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水平。工作中,乡镇和村干部长期蹲点作业,逐处跟踪指导,发现问题,迅速处理。对不能处理的,及时反映,寻求解决办法,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注重水质,强化监测保安全。水质安全是安全饮水工作的根本保证。为提高群众用水安全意识,确保用上安全水、放心水,全市各地出台专门办法,加强对水源和水质的保护。一是加强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制度,在建设前,先化验水源,再建工程;在使用期间,每年对水源水质和生活用水水质进行化验,保证用水安全。二是划定保护范围。根据工程大小,水源区保护半径为1050米,保护区设置明显标志,不准种庄稼和放牛放羊,防止水源污染。三是加强环境建设。在水源保护区内栽植花草,在保护区外大量植树,挖沟开渠,疏理水系,防止污水流入保护区,既涵养了水源,也保护了水质,出现了一处饮水工程带动一片新农村建设的局面,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观。

(来源:四川水利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