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打造生态河流 让河道回归自然
来源:四川省农水网
发布日期:2007-04-02
浏览:1249
字号:
A+
A
A-

成都近日出台规划,拟对主城区河道进行生态打造,逐渐恢复府河、沙河、清水河等河流(河段)的湿地和洪泛区滩地,让两岸的堤坝自然化,改善水质,重新建立河流的水生生物生态环境。明渠不用砌河堤,河底不能砌水泥,两岸保持坡度自然状态,这才是真正的生态河流。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艾南山说:城市河道,是回归自然的时候了。

南充:亲水河堤最受欢迎

321,春日暖阳下的南充滨江路又热闹起来,长长的廊道里,散步的、放风筝的,享受着难得的暖意。滨江路往北的一个岔道口,陆续有人上上下下。一打听才知道,下面有一片很宽阔的坝子,下去后,能在芦苇丛生的地方和江水零距离接触。

记者随人们往下行,5分钟后,一大片在河边鹅卵石旁摇曳的芦苇就出现在眼前。人群游走在芦苇丛中,说笑着,唱着跳着。江边,有拿着小石块打水漂的、有摆着姿势照相的……“自从修整了河岸堤坝后,就很难找得到与水亲密接触的地方了。仅仅留下几处地方,成为人们不可多得的亲水去处。回家探亲的大学老师沈平说。

漫步在几公里长的滨江路上,记者发现一个现象,直立的堤坝下,有大片树木草地的地方,人都几乎爆满。家住西藏路的陈庭栋老人告诉记者,他年轻的时候,滨江路这片全是沿河的小房子,顺着石梯下去,就是嘉陵江,那时候,嘉陵江水和人们的生活非常亲近。后来,城市改造,沿江这一片拆除了,自己也从河边搬到了市中心居住。每每想到河边看看,都因为到处泥沙堆积难行而作罢。近两年,政府开始整修河沿,不但筑好了堤坝,沿河还造了大片林子。每天到河边走一走,闻闻水的味道,看看河边的风光,感觉人年轻了好多。

挖掘机轰鸣着铲除河底和岸边的水泥,工人们把岸边残留的大石块一块块撬出……”家住七中的女士还记得整治时的情景。据南充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南充嘉陵江边的环境改造,主要围绕亲水、生态做文章,希望能用更自然的状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休闲。而记者从该市规划局了解到,之所以会在堤坝下保留一大片缓坡,并发展成绿草坪,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亲水的乐趣,这样的规划,今年还将继续沿江岸延伸。

如今,滨江路的尽头,嘉陵江的旁边,一个占地近300亩的生态公园刚开门迎客,开放式园区内溪流淙淙,花木满园,15万平方米的绿化面积,使公园俨然成了天然氧吧。

成都:生态河流,从再生湿地开始

哪里是生态河道的最佳感受地?据成都水务部门的专家介绍,能满足有不间断新鲜水源补充、河道流速适中、亲水性强等要求的河道,都可能被打造成生态河道。记者在热心市民先生的带领下,前往感受他心目中的生态河道

从成都望江宾馆门口的牛沙北路一直向右,沿着古雅坡路一路往东,沙河上游的水较为清澈,水面也比较平缓,河岸边没有直立的硬河堤,而是人工筑成的小石子围栏,水就在离路人一两米的地方。河岸两旁是充满成都风情的廊桥、贯通沿线的整洁道路。周围有很多老人、小孩在休闲娱乐。有的市民禁不住诱惑,小心翼翼地走下斜坡,用手与水亲密接触。先生是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该段河岸从去年6月开始移栽树木,现在看来效果不错,在这一小段,沙河的自然性、生态性、亲水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其实,打造生态河道的想法,早在几年前成都市水务部门就有此想法,而且参照了多个城市的方法,以生态性、景观性、特色性和统一标准等原则建设。之前,沙河附近的许多公园沿岸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在尽可能减少拆迁的前提下,以河道水生态保护为重点,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生环境目标。如今,大面积生态河道推广正在筹划中。

回归天然,河道建设的趋势

从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再到大气水,这是水自然循环的规律。作为成都河流研究会会长,艾南山教授对城市重新打造生态河道的做法非常推崇。

教授眼里,城市水系,就像人体的血脉,必须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艾南山教授认为,以往城市建设中水系治理犯了个大忌,就是片面强调水系的排洪、泄洪和排污功能,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图一劳永逸。混凝土工程严重地切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交换,影响了水质,更为污染河道提供了便利。其实,自然的水系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需要一个自然的生态环境才能维持健康。

教授曾在国外许多城市住过,在国际上,无论是对自然河道还是对大型引水工程,要尽量营造河道的天然状态,这已成为共识。德国莱茵河进行的河流回归自然改造,将水泥堤岸改为生态河堤,对流域内支流实施裁直变弯的措施,不但重新恢复了河流两岸储水湿润带,还延长了洪水在支流的停留时间,减低了主河道洪峰量。日本对5700公里河流河道采用自然型治理法,其中2300公里为植物的堤岸,1400公里为石头及木材护底的河堤,都将按多自然型护堤法进行改造,覆盖土壤。美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也在积极修建生态河堤,恢复河岸植物群落。

在我国,河道建设正在经历一个艰难转型。城市景观建设需要让河堤看起来干净整洁,最好能一览无余,但因此隔断人与水的血脉联系需要怎样弥补?除去人工在河岸或河底建造的水泥板,软化河床,尽量使河流自然弯曲;让两岸长出多种野生植物,使河水中的水生生物与岸边的植物、栖息昆虫、小动物、鸟类等,形成天然的生态环境和平衡,这应该是河道建设发展的趋势。借助天然植被和湿地改善水质,即便从费用方面来说,都可以比水泥堤坝节省一半以上。教授说。

城市河流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曾几何时,用水泥硬化河道、河岸的做法风行全国。然而,给河流穿水泥衣,不仅不利于河流水质的改善,反而把有生命的河流变成了窒息的死河。为此,一些城市开始实施生态修复,还河流于自然。 

(来源:四川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