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夏天,一场天灾触痛了在风调雨顺中麻痹了的四川水利神经。
痛切反思。2006年9-12月的4个月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全省各地的工作重点,农建投入创历史新高,全省投资达66.16亿元,同比增长55.67%。
“水”“路”唱主角“一水二路三产业”奠定了农建主基调,水利、农村公路建设唱响了农建主旋律。
在大旱中遭受重大考验的丘陵地区纷纷打出“水利”牌。绵阳大力开展“以水为中心”的新农村建设,已投入资金4.3亿元,新增蓄水能力60万立方米,解决2.54万人饮水困难。南充市决定用3年时间解决全市26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全市已启动旱山村治理16个,新建人畜饮水工程2136处。
4个月来,全省水利建设成效明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8.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90平方公里,治理旱山村2个,分别完成“九六”目标年度任务的24%、35%、2%;新增蓄水能力1100万立方米,解决农村饮水安全68.2万人,同比增加80%。
同时,农村公路迅猛发展。成都市农村公路建设以城乡统筹为总揽,建成重点镇过境公路
目前全省农村公路累计投资14.25亿元,同比增长188%。农村公路通畅工程中完成通乡公路
“新军”来“助阵”
自9月以来,全省水利建设投入达到30.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6.9亿元,同比增长127%;省级财政投入0.73亿元,同比增长40%;市级财政投入1.2亿元,同比增长197%;县级财政投入2.2亿元,同比增长87%。 但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各地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指导和引导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为农田水利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据统计,去年9月以来,全省引导农民投入资金8.91亿元,同比增长27.19%;引导社会资金投入32.13亿元,同比增长102%。
“一碗水”如何端平,然而,在丰硕成果背后,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各级重点村、示范片、国家项目工程等部分地区,由于资金集中,建设进展较快,但其它地区的建设仍然不尽如人意。同时,投资力度的加大,让部分农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尽管国家投资增幅大,但农民投资投劳相对增长缓慢。“一事一议”在部分地方农建中没有起到明显作用。
如何协调多方利益,有效引导和鼓励基层群众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在当前冬春农建的黄金时期,将这股热潮延续下去,应是各级各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