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旱之后,山乡旱村,到处都在治水库、理水脉、建微池。不见人海战术,但见四处小股出击,喊出“兴修水利到了必须大搞的地步”的强音。
21亿方“死库存”呼唤渠系配套
四川是“千河之省”,也是“少库之省”,人均库容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渠系“高龄”,输水渗漏达六成以上。不少小型水库不仅没有支渠、斗渠、农渠、毛渠,连干渠也没有,全省水库有21亿方水成为“死库存”。
焦土喊渴,呼唤渠系配套。
宣汉的水库,大多建在山包上。记者脚踩泥饼,对南六水库进行渠道寻踪时,发现一段石砌的明渠突然消失。乡干部解释:下一段是暗渠。拨开灌木,果然渠道又现。原来水渠经过菜地时,为防菜农劳作时将土翻滚入渠中,加了盖板,变成一条小路。“渠道整治,今年4月份就结束了,这一片的庄稼基本没干着。”随行的干部边走边介绍,面现躲过一劫的从容。
从
整治渠系迅速行动,人气冲霄汉,4人一组的抬工,将一块块
渠系配套后,普遍输水快,“解渴”效果好。以大竹县乌木水库为例:
广安还在构建“土壤大水库”、增强抗灾能力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自然水源和工程水源,将田间排灌渠系与骨干渠系相连,形成田间排灌网络。
目前,广安市已完成渠系配套
贴身水利”有大作为
微水池、小水窖、屯水田、山平塘,是“小工程大作为”、看得见摸得着“贴身水利”。备尝挑担找水之苦的旱山村农民,修池呼声很高。由此,他们对集雨节水的小微型水利关心程度,不亚于大型骨干工程。
在宣汉南坝龙文村的山包上一站,山丘上集雨的圆形微水池星罗棋布,大都泛着新水泥的色泽。池底有对接集雨沟的水口,池内可拾级而下取水。一池能集雨约300方,可灌10来亩地。
阳烈乡印合村去前年在山包上修起微水池五六十个,今年得以取水浇树,柑橘、梨子都获得好收成。这些小圆池,大多是以奖代补、农户投劳、耗资数千元搞起来的。
集雨成池,成为旱山村的“台地经”。灾后,全省新建微水池9200口。
屯水田,则为广安一些平坝旱民所钟爱,只须加高防渗、硬化田埂,比建微水池还省钱。打谷后即屯水养鱼,春灌时,一亩屯水田可灌6亩。
水抽浅后,继续稻田养鱼,可收获
山平塘作为村社水源,不遇大旱,不为所重,不少已被淤平。平常岁修,钱不好凑,人不好喊。大旱之后,如梦初醒:“非整不可”!宣汉黄石乡阳雀村一事一议,村民集资,100多人对5口山平塘清淤,达州市领导也前来挖泥助阵,掀起全市兴修水利热潮。目前,全省山平塘整治已达1100多口。
水窖水井更是遍地开花。“现在看来,集雨节灌、小微水利最受欢迎,也严重不足。”广安老水利人的话耐人寻味:“七八十年代曾大搞‘小微’,后渐荒废。反思之后,还得回头来抓!”
靠天吃饭,节水有学问
大竹县是全省缺水县,灌溉之水天上来。当地认识到:不节流,再多的水都不够用。
伏旱之后,竹北乡五丰村的520亩菜地,吸引了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代表的眼球:一道道水泥预制板,形成护坡“栅栏”,密密匝匝,绵延至远。相当一部分护坡材料,以废弃煤灰加水泥后,压成条形渣砖,基本达到条石强度。78口圆形集雨微水池散落其间,各池埋管相通。过去积雨不成的“和尚丘”,有水了!这个集中了节水示范、集雨节灌、水土保持3个项目的“建材阵”,还留出三轮车道,农民收菜,可不再穿水靴。坡上种菜农妇犹如站在漂亮露台上。
流动喷灌也有了。10台流动喷灌机组,每台10个喷头,计时收费。过去人工挑水浇菜,每亩人工挑水成本约30元。而喷灌由农民协会收取油料费、工时费,每亩仅需10来元,且比浇灌节水得多。在设备保护上,流动喷灌也优于固定式:平时不用,大旱出动。今年五丰村流动喷灌只用过3次,已收到很好效果。村支书赵清合说:“之前已收了一季豇豆,现在秋茄子又卖到两元多
达州人以此为榜样整体推进,目前该市发展节水灌溉7万多亩。
滴灌,这一以色列大获成功的节水技术,也在广安、达州的坝区局部地方获得成功:有业主在大棚铺设滴灌管道,种起面积达几百亩的西瓜,即便遭遇旱灾,仍获得丰收。不过在丘区,由于地势不平、滴孔出水不匀,滴灌技术还难于推开。上述地方总结经验说,为达到节水目的,他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输水、用水办法,比如尽量减少水在渠系网络输送环节的渗漏或挥发,同时多建微小水利设施蓄水,更要因时因地科学合理地分配水。
广安丘区探索的一种办法可借鉴:着力增厚土层,提高耕地保蓄能力。截至目前,全市节水灌面达9100亩。此外,绵阳等地的节水意识和尽量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做法值得学习。比如在生活用水方面,用淘米、洗菜的水洗碗筷,然后再用来冲厕、浇灌果树等,这个城市居民的方法在农村也有用武之地;在生产方面,推广旱育秧,加强渠道配套防渗工程建设等。
大旱已远去,节水离我们很近。因为,现代农业应是节水农业,新农村也应是节水型社会。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