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加入WTO和进行农村费税改革的新形势下,我省农田水利建设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客观形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又相对减少。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四川日报》把农田水利建设宣传的重点放在各地农田水利建设中涌现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典型上,在“破”“立”二字上大做文章,如调查《一条干渠的两种命运》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机制,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出路所在。为此,《四川日报》开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栏以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为重点,突出报道各地按照“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的原则,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自愿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同时广泛动员业主开发,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格局,促进了农田水利基建工作的深入发展。比如,珙县推广“一事一议”,村事村办,社事社办的做法,对工程建设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超越——广元“六个一”到“六个联”的调查》,交通道路联成网、水利灌溉联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骨干产业联成片、学校医疗联农户、活动阵地联村民——这是广元的小康新村,户办工程的升级版。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升级。从一家一户到乡村,从苍溪一县到广元全市,从“六个一”到“六个联”,这是一种超越,一种蕴含了广元农村巨大变化的超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报的《一条干渠的两种命运》很有新意,类似的稿件(包括典型报道)至少10篇以上。这些报道,现场感强,真实可信,而且报道还通过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之口,充分反映了治水改土兴林修路之后,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效益。这些报道,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