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后思变,变后思干
——广元市农村饮水工程大旱之后回头看
今年3月以来,广元市遭受了严重的春旱、夏旱连伏旱,致使61个场镇、692个村43.72万人饮用水出现不同程度的困难。目前,大旱虽已渐渐过去,但回头来看广元市的饮水工程在大旱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饮水工程在抗旱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在今年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饮水工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市有11万处(占总处数的93%)供水工程在大旱中按设计标准或超出设计标准发挥效益,保证了119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
1、集中供水工程在抗旱中发挥“骨干”作用。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共412处,有391处运行正常,受益人口达42.37万人。如苍溪县张王乡、烟丰乡、文昌镇和朝天区曾家镇、汪家乡集中供水工程在连续夏伏旱60多天的情况下,场镇仍实行24小时供水,供水保证率在90%以上。
2、农村生产力的解放为抗旱“助力”。全市饮水工程解放了近60万人农村劳动力,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旱保生产的工作中去,全力抗旱保苗。目前,项目区果园、蔬菜等长势良好,收入仍将有增长。
3、饮水工程预防了旱后疾病的发生。供水工程建成前,每遇天旱,旱区群众因饮用不卫生水,肝炎、肠道传染病和一些地方病频繁发生。农村生活用水条件的改善在今年大旱中的预防作用明显,受益区群众未发生一例传染病或地方病。苍溪县苍城村、铃旗村、六包村在以往的干旱年中因饮用不卫生水,发病率高达70%,但今年由于建起了供水工程,疾病发生率为零。
4、“旱越大纠纷越少”是饮水工程的贡献。饮水工程建成前,只要有旱情发生,争水纠纷就会层出不穷,人们常常为水而六亲不认,甚至因水而发生械斗,出现伤人、死人事件。今年虽发生五十年一遇干旱,未发生一起较大的水事纠纷。农村社会稳定,呈现一派安居乐业,和蔼共处的新农村景象。
5、饮水工程为抗旱降低成本、减轻负担。过去,一遇天旱全市有150个高山场镇、30余万人全靠找水、排队等水、人背、车拉维持生活,甚至高价买水,现在工程建成后,饮用水成本由以前的1-2元/担降到0.05-0.1元/担,极大地减轻了用水户经济负担。
6、饮水工程是大旱之年经济增收的重要保证。即使是大旱年景,受益区群众仍在进行改厨、改厕、改房、改路等建设,发展工商业、养殖业、种植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朝天区小安乡余垭村由于饮用水有保障,村民自办商业网点3家,即将出栏生猪400头,养兔4000只,栽植核桃70余亩,全村改厕、改厨、建沼气64口,实现收入30余万元。
饮水工程在大旱中也暴露了一些不足
大旱之后,我们在看到广元市饮水工程发挥极大抗旱作用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供水能力不够、运行成本偏高、水质缺乏保障等不足之处:
1、水源保证率低,抗御干旱能力弱。一是部分集中供水工程水源保证率低。较早修建的工程,工程建设标准低、设施简陋,生活水源多为与生产兼用的库塘堰工程,部分水源保证率低于80%,在干旱年景用水矛盾突出;二是打井工程出水量不足。在旱山村、缺水村修建的人工井、大口井、沉井等供水工程,水源多为浅层地下水,旱季地下水位下降,出水量少,无法抗御干旱。
2、泵站扬水工程比重大,工程运行成本高。广元市共建成泵站扬水工程268处,扬程大多在
3、饮用水水源保护差,水质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保护意识较为薄弱,没有明显的水源保护标志,致使饮用水水源水质较差。特别是干旱期间,塘库堰在水位较低时,由于气温高、水温上升,水质变差;在河沟取水的水源受上游污染却无流水冲动造成水质更加恶化。
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旱后思变,变后思干。我们回头看广元市饮水工程在干旱中的作用与不足,就是要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为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基础。
1、制定科学的工程建设方案,提高供水保证率。一是严格按照《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要求,根据水源水量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选择水源,确定工程类型。二是储备应急水源工程。采取延伸供水管网、打井、建窖、建提水站、科学调水等多种办法,为已成供水工程提供水源保证。三是建立生活用水独立水源。要做到生产用水与生活用水水源分开,以缓解用水矛盾,提高干旱年景水源保证率。
2、加强水源保护,提高水质标准。一是加强水源地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涵养水源;二是建立水源保护标志,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从事污染水源的一切活动;三是进一步规范排污口的设置,禁止灌溉废水排放入保护区内,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四是定期定点监测,按时向社会公布水质状况。
3、各级各部门整体联动,打好农村饮水安全总体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总体战,才能将这个“民心工程”做好。各级政府要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占地、税收、水质检测、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保护,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供水运行机制,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供水处:景泽琦)